【而央洲一方呢,则并不清楚莺莺国的实际打算,也不清楚莺莺国理论上压根没打算给央洲留什么谈判的余地。】
【央洲一方,静安根据得到的皇帝的旨意和批准,总体给出了这样的条件,或者说央洲打算做的事情,分别是:皇帝愿意惩处林石麟,从此之后允许莺莺国继续在关口进行商贸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赔偿部分商人的损失,以及,双方的官员往来可以采用平等的文书用语。】
【是的,就是这样。】
【当然,非要说的话,可能还有一点,就是如果实在谈不妥,皇帝表示可以稍稍放宽一些对于危险品的管控力度。】
【但,除了这些之外,也没有其他的了。】
【由此可见,央洲和莺莺国双方,对于谈判条件可以说是相差甚远,南辕北辙,几乎没有什么一致性。】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也是有着与其他势力或者国家来往的经验的。
因此,他对于此次的所谓的“谈判”能否谈出来一个结果,完全不抱指望——或者说,不是不能谈出来个结果,只不过,这个谈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再打一仗。
就像是神迹说的那样,再打一仗,看看双方的情况,由此决定接下来的谈判走向。
毕竟,莺莺国那边,一方面,距离太远,莺莺国舰队和莺莺国并不能达成即时的通信,也不能将谈判的情况随时上报;但是,首相亨利也已经给出了全部条件,就连让步的程度、如何“让步”、如何“谈判”、最终要达成什么协议,都已经规定得明明白白。
这还怎么谈?查尔斯,说是总代表,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际上的谈判权力,也就是按着首相等人的命令来照章行事罢了。
而央洲这边,静安虽说是钦差大臣,但是实际上,他也并没有什么谈判的权力,也没有什么谈判的回旋余地,他能够给出的条件,全部是皇帝允许的条件,也只能是根据皇帝的意愿来表达谈判条件。
静安本人呢,貌似是发现了现如今央洲的处境,然后,他想要保全自身,不想要被处罚、也不想要由此丧失官途,在此基础上,他或许还想着从自己的角度来为央洲考虑考虑——但是他的“考虑”和皇帝的想法多半不能达成一致,且他到底还是要为个人前途私利着想的。
朱元璋不喜欢这个大臣,不是因为他有没有什么想法,而是因为当初在沽市入海口的时候,他对皇帝的奏折中含糊其辞。
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没有什么真正做决定的权力,查尔斯同样没有。
有权做决定的两个人,一个,莺莺国首相亨利,看样子估摸着就压根没想着真心谈判,只想要用武力压制央洲,让央洲答应所有的条件;一个,皇帝,实际上也没打算怎么谈判,他倒不是想着继续打仗,但是他同样不觉得如今还需要谈判,在皇帝看来,只是在走过场而已。
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可能让谈判达成最终一致?
不管在这段时间的拉扯之中,静安能否摆正自己的位置,也不管他能否谈出来个结果,也不管他到底有没有干什么不该干的事情,他最终的结局都已经划出了大致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