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原本的思维方式不能维持治理天下,是可以的,但是在面对已经发展起来并且对央洲抱有极大野心的莺莺国,这种思维方式上就已经出现了不足。
而如果思考方式都不能站到同一水平,那么有时候即使军械设备方面没有什么差距,也很有可能会被对方坑个底儿掉……
——但是,央洲当时的运转制度和思维方式,实际上也是自始皇帝创立这一制度之后一直延伸发展的运转制度和思维方式。
刘启并不怀疑当下大汉应用这个制度和思维方式有什么问题,但是他同样能够非常简单地明白,如果这个制度和思维方式延伸应用了上千年,那么想要改变,可不是什么说说就能改的。
君不见,即使是同一个朝代,在王朝框架内部的改革,都那么难以让人接受。
虽然刘启并不清楚如果要改,那么要怎么改、要朝哪个方向改,但是“改变”这件事情本身,就非常困难,习惯并且维持现状的,包括了从上至下的所有人。
这种困难,或许甚至能够持续到王朝灭亡,都还会有人觉得不应当改变。
【在攻克鸟岛之后,波廷格并没有长期维持占领。】
【一方面,是因为莺莺国舰队本身所载有的军队人数有限,倘若在这里维持占领,必然会削弱舰队的力量;另一方面,则是鸟岛并不是莺莺国国内提出的必须维持占领的地方,首相亨利等人定下的目标是海中洲。】
【但是,就这么扔掉鸟岛,也不太合适。于是波廷格最终选择了鸟岛的岛链中的鼓岛,留下了五百余人并三艘军舰驻守,其他舰船和士兵则于七月二十日继续北上,目标正是曲江。】
【此时,处理曲江事务、特别是军事的,是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舒。】
【与此前受到皇帝信任的伊农、静安、颜载岱等人一样,他是有一定的家庭背景的——这属于皇帝的用人偏好。】
【正因为皇帝坚守祖制,并且有时候偏向用道德角度来诠释政治问题,这让他更加愿意信任和任用那些“世受国恩”的勋贵和宗室皇亲。因为他认为,比起那些没有根底的大臣,这些人和他们的家族更能在这样危急的时刻效忠朝廷,他们的血脉传承、利益绑定,都与朝廷有关。】
【总而言之,裕舒能够受到信重,有着他自身的家世背景的一部分原因。】
【而另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属于一个强硬派。】
【在林石麟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被皇帝罢免之后,裕舒就成为了下一个强硬派的风向标。】
【此前,伊农面对海中洲的莺莺国军队,一直迟疑不愿进攻,裕舒就直接告诉了颜载岱,随后颜载岱上奏弹劾伊农;同时,裕舒自己还屡屡上奏,向皇帝表示进攻海中洲的必要性,以及侧面指责伊农的胆怯犹豫。】
【而之后静安的事情爆发后,裕舒同样上奏痛斥静安的数桩大罪,并表示,二山门的战败没有道理,央洲理论上压根不会战败,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因为静安的过错。】
【而在行动上,裕舒也没有做过与他的言论相悖之事,不仅没有相悖,还更加激烈——他将找出的奸细处死并传首各地;掘开了莺莺国士兵的坟墓戮尸弃海,并拆毁了所有外国商人等遗留下来的建筑和活动痕迹;其后,将俘虏的莺莺国士兵凌迟示众。】
【这些行动非常有助于他在官民之中打造一个同仇敌忾的气氛,也确实镇住了一些心怀退意、迟疑犹豫的人,如他所言,断绝了手下官民的“首鼠两端”的心态。】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对于这些手段是赞同的,毕竟,乱世用重典——虽然央洲这时候不是乱世,但是想要镇住这样浮动的人心,也确实需要一些严厉甚至严酷的手段,才能起到效果。
反正那些莺莺国士兵也都是敌人,现如今又有这种镇住人心的需求,那么这些酷烈手段就没有问题。
事实证明,这些方法是有效的。曲江的那些官员士兵以及其他人,不就被镇住了吗?
“不过单单是镇住人心、让所有人同仇敌忾还是不够的,也不知道这个裕舒能够怎么来布置海中洲一线的防御方案。”
人心是一部分,如果央洲的军队还是像之前一样望风而逃,那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好的结果;但是如果裕舒只是提振了士气、凝聚了人心、却没有布置好海中洲一线的防御的话,那么此时凝聚起来的人心也不能对结局起到什么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然,朱元璋不怀疑裕舒对于那些央洲常规防线的布置,他怀疑的还是那个非常炸裂的事情:裕舒有没有对于关于莺莺国军队进行陆战的布防?
——他是不是也是那些坚信莺莺国人不会陆战,因此没有什么加强这方面的防御的必要的人的其中之一?
如果他真的是的话……那朱元璋也无话可说。
只能说,他的忠心可嘉。勇气可赞,但是水平和认知系统就……
宋朝,开宝年间。
一群人对于皇帝的用人观点和偏好有些无言,到底是谁这么教导皇帝的?是上一任皇帝吗?
——勋贵勋贵,确实是在很多时候与一个朝廷绑在一起,与国同休。这是事实。但是,勋贵理论上的与国同休,就能与他们可靠画等号吗?
显然不能啊!
历史上,那些勋贵、宗室、皇亲等等坏了事儿的还少吗?同样的,那些宗室、皇亲、勋贵等等搞了大事儿的还少吗?
别的不谈,就是在南北朝到他们大宋之前的五代时期,这么长的时间之中,有多少是“深受皇恩”的勋贵、宗室、皇亲干出了大事儿,掀翻了原本的王朝或者皇位,换了自己登基?
所以,皇帝到底是怎么想的,才会觉得这种有家世背景的皇亲宗室勋贵,会在这种重要时刻比其他大臣更加可靠?
——不算历史上的例子,皇帝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摔的跟头也已经不少了,就是他们已知的关于莺莺国战事的几个人,静安,伊农,颜载岱,这三人个个有背景,个个都坑了皇帝、坑了央洲。
都说事不过三,在经历了三个大坑之后,皇帝居然还是坚持自己之前的政治观点,要任用倚仗这些所谓的世受皇恩的大臣?
还有那什么用道德问题来诠释政事的习惯,政治这种东西,并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用道德来衡量、与道德挂钩的。皇帝总不能连这个都不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