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边是有着家仆和亲兵随同的,他们见状,立刻将裕舒救起,并以最快速度护送出城,来到了明城,在这里经过一番抢救后,发现他尚有一定呼吸,便接着赶往省城,但还没到省城,裕舒已经呼吸停止,宣告死亡。】
【裕舒的跳池以及随后家仆亲兵们迅速将他护送出城的举动,对于本就已经濒临溃退的央洲守军影响极大。在发现裕舒这个最高指挥的仆从们带着他急忙出城的情况后,央洲守军也彻底丧失了最后一丁点的战斗意志,也纷纷溃逃。】
【因此,当莺莺国军队抵达稳海县东门的时候,才发现央洲守军已经全部消失,基本上都从西门逃走了。】
【这一战持续时间并不十分长,从清晨到未时(下午两点),战斗已经全部结束。】
明朝,永乐年间。
朱瞻基总结道:“所以,这一次莺莺国是用了两个老方法,一个是在中间、土尖炮台用过的,不主动贸然深入,而是先攻克央洲的所有可用炮台再说;一个是用的更多的,用军舰火炮压制央洲守军,陆军则从侧后方登陆并发动攻击。”
这两个方案,前一个主要用在了西岸,招财山和稳海县县城一带;后一个则是用在了东岸,金雀山一带。
都是老套路了,都是老方法了,但是央洲确实没有什么防备,啊,那是半点没有做防备,就那么被莺莺国的军队直接按照套路执行了——执行效果说不定还超过了他们那两个司令的预计。
朱棣则是想到了另一个方面:“从这几次交战情况来看,央洲的问题不只在于对莺莺国军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也不只在于他们不愿意相信莺莺国真的能够击败自己,除了这两个问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问题是,他们每一次安排防御方案和作战方案的时候,都是提前假定对方将会采取的进攻方式。”
更直白一点地说的话,就是央洲的官员们,包括皇帝,一直自顾自就认定了,莺莺国到时候会按照他们所设想的计划来发动进攻。
他们压根没有想过,除了他们设想的这种进攻方式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就像是这一次,裕舒等人假定了,莺莺国舰队会驶入内河,从河道之中发动进攻,向稳海县县城进军。
但是事实上呢,莺莺国舰队最终目标是占领稳海县没错,但是他们压根不选择从河道之中进攻,不打算近距离面对央洲已经安放好的炮台……他们直接从海上发动进攻,从阵地的侧后方派陆军登陆。
作为打过仗的人,朱棣其实明白央洲这一方的心理,事实上,不论是谁设置防守方案的时候,也都是要根据自己设想的可能要面临的进攻来进行设置的,能想到什么样的进攻可能,就会出现什么样的防守方案。
——但是,这不意味着布置防守方案的时候就一定是被动的。
比如,你设想到了几种进攻可能,并为这些做好了准备,那么就应该想想其他问题:有没有可能有什么意外情况?比如,对方没有采用自己预想到的进攻方案,而是采用了其他方式;比如,对方虽然采用了自己预想的进攻方式,但是进攻的力度超过了原有的设想……
这些问题都是可能在实际作战中发生的,而且概率也并没有低到哪里去。
而除了这种其他意外情况的可能性外,准备防守工作的人还应该想一件事情:既然要准备防守,那么我这一方有没有可能通过某种方式,让将要前来进攻的敌人不得不选择某一种或者某几种进攻方式?我有没有可能限制他进攻的选择,让他最终只能选择我空下来的几种方案?
这样,防守的一方就可以有更加充足的准备了。
以上这些问题,在设计防守方案的时候,就都应该想到、想清楚,并做好应对和最大的努力。
最后,还应该想到一个事情,那就是,如果真的不幸战败,那么有什么补救措施没有?如果不能挽回,有没有什么及时止损的方案?后方的城池需不需要提前设置一些防守措施?……
考虑战败的可能性以及应对方式,是每一场战争都应该提前想好的必要问题。
这与双方的实力对比无关,也与防守方、攻击方的自信程度无关,这只是一个必备的战前准备而已。如果没有战败,当然皆大欢喜,再好不过;如果真的战败,那么提前做好一定准备,起码能够给己方更多的反应和调整时间,也能缩短后续行动所需的时间。
说不得,因为这种提前准备,还能在后续的作战中反败为胜呢。
朱棣不清楚裕舒有没有考虑到这些事情,但是从他的行为上的表现来看,大约是没有怎么考虑的。
这显然不合格。
而这种不合格的表现,还包括他在发现稳海县城必败无疑的时候,选择跳池自尽的行为。
——这种行为当然显得他非常忠勇,也完全昭彰了他的忠贞气节,朱棣不否认这一点。
但是,如果从稳海县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他的这种选择显然是加速了守军的溃散速度,也加速了守军陷入混乱的速度——当然,他在当时不自尽,稳海县县城也守不住,这点没错。
可事实上,他的行为确实是加速了种种负面结果的到来,比如,当时他是守军的最高指挥无疑,他的昏迷身死,等于是直接让守军失去了统帅。别说还有其他官员这种话,放在任何一个军队之中,哪怕是正在获胜的军队,猝然失去一个名正言顺且握有实权的主帅,都会军心混乱一段时间,不论这个军中有没有其他能够担得起指挥大任的将领。
“不能强求啊。”思来想去,朱棣只能这么道,裕舒这样的举动也不能说是什么大错,而且,好歹他还有气节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