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皇帝能够采取什么样的做法,以及他打算让自己的做法能够起到多大的效果,是稳定一时,连他在位期间都不能保证?还是说,起码稳定到他继承人继位之后?还是说,想要达成一个长久稳定的局面……
这都会影响他做出的最终选择。
毕竟,任何一个朝堂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可都不能完全等同的。甚至有可能,在大多数时间之中,都是不相同的。
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这下是真的感觉不太好了。
就像是刘玉汶这么说的原因一样,他是央洲的大臣,在还没有到那种央洲和自己二选一的时候,他当然是要为央洲的未来好好考虑的。
因此,他并不会像是最初那样,非常欣赏于百姓们的执行能力和与朝廷同仇敌忾的态度,而是直接掉转方向,变成了对百姓们的行为和日后的动向深切担忧。
这非常正确,皇太极也非常肯定刘玉汶的做法。
但是,他肯定刘玉汶,不代表他不能对央洲产生浓重的担忧啊。
莺莺国舰队现如今还没有走到更进一步的侵袭,也还没有与央洲进行谈判,央洲曲江一带就已经变成了这样的情况——普通民众真的被发动起来后,能够造成的影响,可就在他的眼前上演呢!
他说的,正是隔壁的明朝。
有了这么生动的例子在这里,他如何能够不担心央洲那边的情况?如何能够不为央洲的未来所忧虑?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朝堂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会选择尽可能地稳住曲江等地的民间情况,并且尽快让平海县三地回归到朝廷治下,由此,自然是要与莺莺国舰队展开谈判的。
皇太极不奇怪这点,但是他对于现在朝堂和皇帝的执行方案是真的抱有怀疑。
要知道,不是谈判结束、双方签订了条约后,一切就都结束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到处调兵,这么长时间的钱粮调运,这么多地的战火动荡,这么多次的战败和失利……即使谈判出了结果,央洲在后续需要处理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
一个一向坚持遵守祖制,不那么擅长随机应变、主动改动朝堂的皇帝,能够稳得住吗?
【第七点问题是,我央洲的兵马屡屡战败,敌军士气正旺,而我军则已经陷入了气馁慌乱的深渊。这样的情况导致现如今,别说是发动进攻了,这个完全不能指望,甚至就连防守现如今的阵地和城池都非常困难。】
【这同样是一个非常显着的事实。士气对于军队的影响之大,朝堂上下都非常清楚。在士气旺盛、屡战屡胜的时候,一些原本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都极有可能能够达成;而反过来,在屡战屡败,士气不断遭到打击的时候,一些原本再简单不过的任务都多半会在执行的时候出大岔子。】
【第八个严重问题在于,粮草,粮草啊!】
【央洲与之前的明朝一样,都定都在京城,因此,北方的粮食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央洲一向也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他们通过漕运,将南边的粮食运到北边,这个政务是每一年的大政。因此,漕运这一事,说是央洲的生命线也不为过。】
【而在所有需要从南面运到北方的漕运粮食中,曲江的粮食数量差不多占据了整个漕运粮食的三分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保住粮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
【而曲江巡抚刘玉汶表示,因为这一段时间的战火,曲江应该送上漕运的粮食,并没有能够运完,这项工作压根没有来得及完成;同时,他还表示,不仅是曲江方面的粮食漕运出现了问题,宁州府的粮食漕运也存在问题。】
【虽然莺莺国舰队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进攻宁州府,但是宁州府本身就紧挨着曲江,此时曲江这么接连战败,宁州府的官民也受到了极大的震动,都开始担忧战争的到来。】
【这样一来,他们在收割粮食、上缴粮食的时候,就缩短了每天工作的时间,变得越发小心谨慎,而船只行进也受到了一些阻碍。】
【曲江的粮食漕运占据了重量的三分之一,宁州府的粮食漕运占据总量的比例就更大了,足足有二分之一。如果宁州府的粮食漕运最终都出了问题,那京城的粮食需求又该怎么解决?】
明朝,永乐年间。
作为力主迁都的皇帝,朱棣确实也担忧过漕运的问题。
北方本身粮食产量就存在缺口,如果将京师这样的重地也迁到了北方,那么漕运承担的压力也会增加到一个能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但是,在思量过后,他还是选择了迁都。
而央洲……“刘玉汶提到的问题倒也没有作假,这种接连战败必然会影响到曲江乃至宁州府的粮食漕运,但是,短时间的粮食缺口倒也不至于让京城就无以为继。”朱棣道,这也是他思考过的问题,“不过,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决断和魄力的选择。”
以京城的重要性,不可能没有存粮,也不至于没有一点备用方案。而且,倘若把控住京城内部的粮食供给,延长一段时间也不是不可行。因此,他可以说,如果暂时断掉了漕运,京师也不是完全不能继续运转。
但是,这种选择,这种可以暂时放弃漕运但是也要继续作战以求得转机的选择,需要的决断、魄力、承担责任的能力,并非是每一个人都能拥有的。
皇帝,他敢这么做吗?他有坚持作战的决心和勇气吗?他能够做到冒着京城出现动荡的风险吗?
至于说士气上的问题,倒也没说错。虽然不是不能想方设法去解决,但大家内心的倾向都已经倒向了谈判,那么又怎么会想着费那些大力气来重新将士气振作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