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这些内容记下来,研究研究再说,说不定就能研究出来一些东西呢。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方面的原因。】
【比如,央洲长期的整体和平状态下来,导致的观念上的重文轻武。虽然不至于变成宋朝的那种样子,但是还是对央洲各方面人才的选择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最优秀的、乃至次一等的,甚至说只要有希望的人才,都会选择去从文而非从武。前面的人才都走了科举的道路,那么,投身军旅的人,整体上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就比如当初和莺莺国舰队签订金京条约的时候,简英和伊农两人前往莺莺国舰队的舰船上,拜访全权代表波廷格。当时两人登上舰船,便看到了船上有一批青年人穿着制服,身份是随军实习人员,而这些青年都是从小就开始学习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不论是简英,还是伊农,对此都感到了惊讶和不理解。】
【伊农还表示:“这样年轻的人,不应该去学校里面学习各种学问吗?学习学问,不应该比来到军舰上学习怎么打仗更好吗?”】
【伊农的话语完全显示出来了此时的央洲人对于科举文学和军队作战两方面的价值取向。】
【这和莺莺国的情况也并不相同。】
明朝,永乐年间。
朱棣几人陷入了沉默。
这个问题……不只是央洲会出现,放在大明也是一样的。
在王朝发展到中期的时候,真正的那种战争的情况就已经很少了,因此,留给人才从军中上升的通道和机会也会减少许多,且军权这种敏感的东西,皇帝总会有不放心的时候。
——怎么说,到了后来,大家都是需要上升机会的,而最好的上升机会也就是从科举出身,然后借助家族人脉、同期同乡等等,来进行发展。
有什么办法?只要没有上升机会,那么那些人才和人才的家族,就必然不会选择从军,这是必然的,单纯依靠禁止或者鼓励没有用。只有实打实的利益……
但是,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怎么能像是建国初期一样还给军中那么多的机会?
【而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央洲本身的非汉人王朝的根底,也对于皇帝等在军队军备方面的政策有着极大的影响。】
————
————
哈哈哈哈哈终于完了!再也不写这部分的事情了(痛哭流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