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崇德年间。
皇太极对于央洲朝廷已经没什么气可生了——之前的时候,不就已经知道他们是这副德行了吗?又何必生气,反正他们真的发现这种条约存在的真正问题的时候,已经过去数十年了。因此,现在的央洲朝廷,搞不清这些条约中真正让央洲损失惨重的内容是什么,扭头还上赶着跑去和这些国家签订那些善后条约,完全正常。
让皇太极感到一些愤怒,但又觉得有些悚然的,是莺莺国和咪国各自国内对于开战的态度。
——即使是央洲,即使是历史上的那些王朝,也没有这么这么热衷于对外战争的!
虽然不少王朝对外作战的频率相当之高,有时候甚至是全年无休地作战,但是这种作战频率,并不等于朝中和民间对于作战的态度。毕竟,作为士兵的普通百姓们,是真的要面对生死问题的;而朝中官员们虽然不需要踏上一线面临生死,但是他们也需要考量朝廷国库是否能够支撑得起连续作战。
但是莺莺国也好,咪国也罢,对于开战的态度完全不同,即使央洲此时的军事实力确实比他们虚弱许多。
看起来,对于这两个国家内部,不管是朝廷还是民间,都对战争非常推崇。
咪国,那些国内的“报纸”,都异口同声地为咪国这一次没有出兵,没有真的与央洲交手而感到惋惜,仿佛是没了什么天大的好事儿一样。他们后悔的,不是这种战争的发动,而是咪国没能在四个国家之中占据主导权,而是让莺莺国掌握了主导;还有不少人因此觉得,咪国就应该建立一支能够在央洲作战、从沿海威胁到京城的军队……
这种好战性,实在不多见。
不过……皇太极暗叹,这大约也是因为他们将条约签订作为了军队作战的结果,或者说,作战带来了大量的好处——而之前的央洲,虽然对外作战同样带来了好处,但是央洲的这种好处,和咪国、莺莺国通过作战获得的好处,完全不是一种好处啊!
央洲作战,有可能会变成国库一直支出,而没有什么进项,即使最终获胜,也没有多到让绝大部分人都满意的额外的利益;但是莺莺国和咪国这种模式就不同了。
所以,当真需要等到入主天下之后,改变一下战争后续模式?
【此时的太上天平国,内部已经发生了一出巨变。】
【在皇帝六年的时候,作为核心首领的虹仁秀,退居了幕后,大部分事务交给了军师负责——此时有军师这个名头的,不论正副,共有四人,分别是杨龙嘉、蒋萧武、封乙光和魏名志。其中,蒋萧武和封乙光两人已经战死,剩下的就是杨龙嘉和魏名志两人。】
【但是,这种理政方式显然不正确。同时,由于夺得了一部分天下,获得了极大的权力,不论是虹仁秀,还是杨龙嘉、魏名志,心态也都已经出现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