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把聋老太太放下,又回自个儿屋,把灶上炖着的最后一点儿鸡汤端上。
熬鸡汤最怕三点,有腥味儿,不够鲜,汤底儿浑浊。
条件有限,何雨柱只能照顾前两点。
处理的时候,就把鸡翅尖、鸡屁股这些地方裁掉,丢到大锅饭的灶上,也算是有肉味儿。
洗干净的血水也不能浪费,浇花还能用呢。
再用葱姜一抹,腥味儿就去得七七八八。
至于提鲜?
热了两顿的鸡架子,已经被何雨柱压榨完了最后一点儿剩余价值。
好在,还有系统抽奖送的一堆食材。
何雨柱十分阔气,鸡汤里头加了松茸、红枣,枸杞子。
系统给的食材都是好东西,松茸是野生的,红枣是新疆的,连枸杞子都是红的发亮的干货。
松茸的鲜,红枣的甜,连带着枸杞子微酸的味道均匀而又完美的融合,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简直是如国宴一般的享受。
聋老太太没儿没女,平日里,就是何雨柱给她做饭。
兄妹俩吃得开心,平日里,也默契的不忘留下了聋老太太那一份儿。
回了家,聋老太太就招呼何雨柱。
“孙子,来,试试这鞋。”
聋老太太起身,从柜子里,找出一双新布鞋来。
“哎呦喂,哪儿来的鞋啊?”
电视剧里的剧情线变动,何雨柱现在也摸不准,这鞋,到底是娄晓娥给的,还是老太太去哪儿买的。
何雨柱接过鞋一看,好家伙,。
鞋底子用白布裱成袼褙,鞋帮子特意漂过一遍,配上棉、羊毛混纺的布料,既结实,又暖和。漂白布的鞋帮子,经绱成鞋。
这可是老北京城里,百年老字号“内联升”的布鞋。
电视剧里,傻柱子是个土包子,只知道皮鞋的好,却不认得咱们北京城里有名的老字号。
“内联升”最开始走的是精品路线,专门给满清那些贝勒王爷,当官儿的做事儿的做朝靴。
过去老北京人谝富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说得就是纨绔子弟的一套门面儿配置。
解放后,内联升迅速转型,走起了群众路线,开始做起了解放鞋、绣花鞋。
这是一双“内联升”经典的老北京布鞋,既舒适、又透气、不仅吸汗、还养脚。
光这鞋底子,摸起来,就可比那皮鞋舒服多了。
何雨柱还没穿过内联升的布鞋呢,也不顾及脚臭不臭的,把现在脚上那双劳保鞋踢开,一屁股坐在凳子上,拿起新鞋子就往上套。
“嘿,您还真别说,那老字号,就是不一样!”
何雨柱跳下椅子,使劲儿踩了踩:“这鞋不便宜吧?花了多少?就这么送我了?您不心疼?”
“内联升”做奢侈品起家的,即便是开始走群众路线了,也依然有老字号的坚持。
从选材到制作,从纳鞋底到成鞋,其工序繁复,制作技巧,工艺要求自始至终都没变过。
这样一双鞋,从成本上看,就不可能便宜到哪儿去。
何雨柱一边心疼鞋,一边心疼钱,嘴上却不住的埋怨:“您攒那点儿钱不容易,我又不是没鞋穿,您,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