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是厨子,吃喝都有公家包干,他的粮票一般在手里呆不了多久,就得转成钱攒下来。
这么些年,粮票换的钱,帮人办喜事儿留的红包儿,还有食堂徒弟们逢年过节的孝敬,几次去鸽子市出货的杂物……
何雨柱点了点,零零散散,竟然有一千二百块钱。
其中,有三百块钱是死工资,剩下的九百多,都是黑市上淘换来的。
何雨柱琢磨着,干脆趁着系统停机的时间,往百货商场转转。
鸽子市是民不举官不究,但买东西不划算,有风险。
何雨水要结婚了,他就这么一个妹妹,虽然不能铺张浪费,可总得好好儿操办操办。
上次雨水说那自行车……
按照何雨柱的意思,别说是陪嫁一辆自行车了,就算是搞辆新车,那也是应该的。
就比如今儿个,他自个儿想去商场逛逛呢,都有点儿担心东西不好拿。
习惯了21世纪的大型商超,猛然来到60年代,何雨柱一开始并不是很适应。
此时居民们购买生活用品,大多去的还是居民区内的小商店,延续了50年代初的习惯,被成为是“供销社”。
一来,是因为“供销社”就在居民区内部,相当于是后来开在小区里的小超市,走两步就能到,实在是方便。
二来,也因为计划经济,食品、用品、工业票都是定量供应,而这个“计划”,细分到各个街道,也就把量给了区属的供销社。
日常所必须的食品和物品,几乎是不能跨区购买,所有基础生活需求,完完全全被供销社“垄断”了。
这时候,居民区供销社可是热门就业目标,多少人削尖了脑袋,挤破了头,就位了挣这么一个位置。
一来,东西都像是自家的,门儿清,想买啥都方便。
二来,一个供销社包揽了一个区块儿的日常购物,邻里街坊都熟悉,人脉称得上宽广。
也就何雨柱,因为没什么特殊需求,加上不爱购物,对南锣鼓巷供销社,称得上是一无所知。
也多亏这一点,不然,就他那买什么东西都要列单子的习惯,早被人说是特务了——谁家买东西不是一趟一趟跑啊,也就国外回来的那些“特务”,有列清单的习惯。
但当何雨柱踏进隆福大厦——不对,现在是还叫隆福寺,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想当然了。
看上去地图上那么小小一块儿,真用脚丈量,还真是需要点儿体力。
隆福寺这片儿,其实离四合院儿不远。
何雨柱赶路的途中,不仅看得路旁贴着“独立自主,勤俭建国”的标语,还能听到路旁传来,极有时代特色的儿歌。
“美国佬,是强盗,嘴上笑嘻嘻,背后挂大刀。见到好东西,什么都想要,要不到,他就抢,霸了土地占了房……它的野心比天大,想拖住那地球往家搬……”
何雨柱一边儿走,一边儿听着新奇。
回忆起60年代的歌谣,比较经典的类似《东方红》,或者“一条大河波浪宽”都进了课本教材。
到是这些可能不是那么利于“团结”的,差不多已经被翻了页儿。
可何雨柱经历过那个病毒肆虐下被封锁,被泼脏水的年代,对这首歌的歌词,体悟又更深了一层。
想起历史上许多“一语成谶”的预言,什么“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预言了董卓乱汉,又或是“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预言了朱棣叔夺侄位的,无不显示其创作者的远见卓识。
童声清脆悠扬,虽然合唱的调子略微有些跑了,但“我们的力量比他强。”这句一出,何雨柱突然鼻子一酸,不自觉眨了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