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却已经成为了老师。
走进熟悉的教室。
琪琳干练的做出一番自我介绍。
然后正式开始上课。
“要说天体级超级计算机,就无法避免说到这万年以外,文明的发展史。”
......
文明的进化,基因的跃迁总是局限于生命的活动范围。
在远古时代。
智慧生命依靠刀耕火种,捕猎进食来完成自己短暂的一生,他们这一生受限于很小的土地,即便走到天之尽头,所见最远不过是辽阔的大海,所闻最高也不过是临天的高山。
所以才有诗云: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逐渐步入解放生产力的核前时代。
依靠着先进的自动化设施,几乎所有的生命都不再为生存而感到忧虑。
这是物质初步富足,生命最快乐的一个时代。
这个时候,各种科技技术迭出,蒸汽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生物革命......一步接一步改变着生命的形式,文明的未来。
而其中的信息革命对文明的影响却是愈发深远。
因为它缔造出了一项技术,贯穿了文明的过去和未来。
这就是计算机技术。
最初的计算机是用电子管当作算力原件,那个时候它的算力极其低下,计算时间和操作过程都十分漫长,并且由于电子管的体积巨大,所以耗电量和发热量也是一个恐怖的怪物。
但即便如此,对于初识计算机的文明,这依旧是上天最完美的杰作。
之后,计算机技术迎来了高速的发展。
文明尝试以各种材料蚀刻微小的电路开关,最终他们发现了硅这种材料。
硅基芯片也由此诞生。
信息革命正式在文明之中开启。
当然。
对于硅基文明来说,由于自身的核心部件便是由硅元素形成的,所以他们的发展更加迅速,也更容易发现下一个时代开启的钥匙。
然而受制于材料的局限性。
文明在算力方面的发展终会达到一个天花顶。
这个时候,化合物芯片,碳基芯片,甚至生物芯片便走上了研发的历程。
可不管如何研究。
材料对文明封锁就在那里,死死箍住了文明的脖子,不得任何呼吸。
就像一道巨大的筛网。
过滤掉无法达标的文明。
直到文明走向宇宙,生命飞入太空,接替硅元素的下一种材料才恍然出现。
那就是暗物质材料。
暗物质是一种得天独厚的算力材料,它对算力的提升,就好比硅基芯片和古老的电子管相比。
材料之差,天壤地别。
带来的提升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
暗物质是宇宙中的材料,也是文明依之横行宇宙的材料。
在暗质计算云得到突破后,文明也由核前时代跨入了宇航时代,并且直到很久以后,他们都将一直使用暗物质当作算力原件,来为整个文明提供算力需求。
一系列相关的科技再次得到提升。
其中有一项对文明的影响极为重大,天体计算机技术。
是的。
天体计算机就是由无限多的暗质计算云堆积起来的云计算处理器,它既是一个浩瀚磅礴的算力系统,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数据库。
通过时空技术,天体计算机可以与其他引擎接口相连,提供海量的算力需求。
只有背靠这样庞大的一个算力系统,才有资格称之为神级文明。
但神级文明依旧不是文明发展的最终章。
暗质计算云同样不能无限增大,它同样有着一个极限。
而这时,就需要一种更加先进的材料,来代替暗物质。
有的文明想到过暗元素。
通过炸开黑洞,得到黑洞之内的暗元素,再结合常规元素,这样就能得到一种超过暗物质的材料。
但暗元素终究只存在于黑洞之中,太过稀有,所以无法普及,自然这个想法也就没有实现。
后来还有人想过光子芯片技术,但科学理论过于落后,对于光子的理论支持不足,也没有实现这个想法。
......
值得一提的是。
文明在这期间还以更细小的DNA分子,设计出了生物质超级计算机。
也就是将计算机微观化,储存在人体内,让人成为了计算机。
成为了“神”。
生物质计算机和暗质计算机齐头发展,一个向着渺小的微观,一个向着浩瀚的宏观。
但微观的量子领域实在有太多的不确定化了,所以这种技术实际上只是让人成为了神,在算力领域却没有太大的提升。
......
暗物质材料一直没有得到突破。
文明也好似在神级文明的终点驻足了脚步。
直到那一扇门被推开。
虚空之门!
跨过了虚空之门,就是新的虚空时代。
虚空时代一开始并没有让计算材料得到突破,但是它对时空与物质的重新定义,让文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也就在这个时候。
新的材料逐渐出现在文明的视野之中。
文明的发展之路艰辛无比。
一路上,有无限多的过滤器,压制着文明的历程。
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是生命形成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低头使用工具,抬头仰望星空是文明出现最直接的原因。
之后的核前时代随时可能爆发出灭族的核危机。
宇航级时代也可能将文明带到黑暗森林的不归途。
即便突破到神级文明,超新星爆炸,伽马射线暴,黑洞时空危机也依旧像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威胁着文明的未来。
所以。
宇宙中能够突破到神级文明的文明屈指可数,而能够发现这种超越暗物质的材料的文明更是绝无仅有。
这种材料就是。
虚空质。
虚空质仅存于虚空之中,而通过虚空质制造的天体计算机,也同样只能存于虚空。
而李阳所接受的人族文明的遗产。
就是只存于虚空的虚质计算机。
“命名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