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岂可妄动!”他引用的是孙子千百年来为人所重的名句,“军费几何?钱粮辎重又几何?为陛下一人而损天下子民,劳民伤财,裴公这是要陷陛下于不德么!”
“够了!“皇帝喝止了两人的争辩,“两位卿家越说越离谱了,北山朕去不去,都是一样的,只是北地的匪患是一定要清的,裴俭,募兵之事务必要快,一战而功成!”
“谨遵陛下圣谕!”裴俭再拜。
“至于北山之行么?”他站起来看了看阶下的众臣,“下次再议吧!”
“无事退朝!”宦者在旁边高喊。
“恭送陛下!”
众人起身,裴俭和陶潜两人走在最后,出了大殿,却并没有出宫,而是向着政事堂的方向走去了。
“陶公,今日大殿,您为何不发一言呢?”裴俭语气里似带着不满。
“裴公,我且问你,今日大殿上,带头反对陛下北巡的是谁?”陶潜问他。
“自然是御史大夫周衍。”他答道。
“那他反对的又是什么事?”陶潜又问。
“自然是陛下北……不对,是各郡募兵,觉得劳民伤财,这才……”裴俭说道,“只是这次各郡募兵虽说动作大了些,但权当演习一番,又有何不可?周衍大人忧国忧民的初心是好的,只是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
“劳民伤财?忧国忧民?”陶潜冷笑一声,“裴公,你为中书令时日较短,之前又多是在内朝做事,对于国家大政,你是胸有丘壑的,但对于这朝堂上诸公的禀性嘛,却是不太清楚的。”
“如何?”裴俭问道。
“这朝堂之上,有一个算一个,嘴里都是忠君爱国,心中全是各怀鬼胎。”他下了论断。
“陶公的意思是,周衍大人的真实目的不是反对募兵之事!”裴俭心里大受震撼。
“周衍的目的,是在反对陛下北巡,而非反对募兵。”陶潜缓缓说出答案。
裴俭急切问道:“为何?”
“你看最后,陛下准了募兵,却搁置了北巡,便是在试探他,周衍可有反对?”
“没有……”
“这便是了……”看着对方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陶潜心里还是有些享受的。
他虽是侍中,和面前这个四十多岁的“年轻人”共掌朝政,但其实更多是陛下派他来给裴俭兜底的,此人为官一路顺遂,虽说也是因为有世家血脉的背景和简在帝心的根基,但其对于政治的嗅觉和处理政务的老辣,比他也是差不了多少的,但心气品性,犹有甚之,除了在人情世故上尚缺了些历练,其他堪称完美,就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又一位姜国公啊……
他不禁感叹。
想到这,他又不禁想到了那位当初几乎是一路扶持着他成长的世家英才,眼睛有些湿润,三十五而任宰辅,算是他们这种人的巅峰了吧。
姜国公,我却是有些想您了呢……
他看着走廊外的睛空,那里像是隐约印着一张年轻的脸,在朝他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