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愍帝大业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上午,长安,镇安县男府。
金吾卫聚集在兵部尚书郑元庆的府外,将其团团围住,与驻守在府前的城门卫兵士对峙。
裴行眼睛紧盯着面前紧闭的郑府大门,旁边还摆着一炷已烧了大半的香,而后,府门洞开,郑元庆走了出来,背后跟着的,则是其子郑经。
“裴将军,”郑元庆说道,“既是陛下所命,犬子就交给将军了,但这绝不能说明犬子就认罪伏法了,我们是冤枉的,也相信陛下会为我们洗刷冤屈。”
“这个自然……”裴行说道,“郑大人的话,我自会禀明陛下。”
“如此,多谢将军!”
裴行与郑元庆寒暄了一阵,而后朝着旁边的兵士使了个眼色,兵士随即上前,用铁制的锁链拷住手脚,裴行随即抱歉道:“令郎没有官身,按制却是需要走个形式的,郑大人不会怪罪吧?”
郑元庆心里是有怨气的,但表面还是强装笑脸道:“哪里哪里,裴将军请自便!”
“爹!”郑经委屈极了。
“混账!”郑元庆朝他使个眼色道,“咱们没有做过的事,便不要瞎认,为父会想办法,为你洗脱冤屈的,可明白?”
“是……爹,我听你的。”
“走!”
裴行押着郑经,带着一行金吾卫士走了,将他押到了大理寺监牢中。
从监牢中出来,裴行正好看到了郅都,便让兵士们先去外间等着,自己在这与郅都说话。
兵士领命,随即撤走了。
“你打算怎么办这个案子?”
“不好办呐,”郅都说道,“陛下明着说是三司会审,刑部那边表面配合,实则故意借口推脱,而京兆府那边,司徒大人倒是宅心仁厚,但是性子软了些,也没办法给我太多的支持,所以,其实我还是孤军奋战。”
郅都苦笑道:“要不是走运在皇后娘娘那得了线索,我怕是想破头也想不到真凶是兵部尚书郑大人的独子。”
“确定了真凶,下一步自然就是要找证据定他的罪了。”裴行道。
“这我自然知道,只是目前手上的证据倾尽全力,最多也只能到现在这般,但仅仅凭一根丝线便想定罪,这可太难了。”
裴行说道:“郑经此人,人品劣下,这在长安城中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他又穿着这长安城中唯一的绸丝衣服,不是他,还能是谁?”
“话不能如此说,便是天下所有人都知道是他做的,但只要证据不足以定他的罪,我便不能说他是凶手,哪怕我明知是。”
“咱们之前办的案子,不还是证据不足?”
“但是陛下相信是他,那便是他,在这天下,陛下即是天,即是法!”郅都说道。
裴行默然。
“放心吧……”郅都说道,“我不会让这个案子砸了我的招牌的,这天下,还没有我破不了的案子!”
裴行看见的是他以前没有见过的眼前这个男人无比自信的笑容。
“那就交给你了,我回宫复命去了。”
“倒也不用如此着急,请你看场好戏!”郅都神秘一笑。
监牢内。
郑经悠哉悠哉地躺在监牢里专门为他搬来的软木床上,旁边的桌上,摆着他在家爱吃的酒菜。
他闭着眼睛,哼着小曲儿,颇为自得。
“这哪是是做牢,娘嘞,老子在家也没这么快活。”
“人家是尚书公子,你个泥腿子怎么比?”外间的吏员说着悄悄话。
“咳咳!”
吏员们听到熟悉的咳声,忙低下头,恭敬说道:“头儿!”
朱壮“嗯”了一声,说道:“都先出去吧,把钥匙留下。”
“是!”
一名差吏把钥匙串放在了旁边桌上。
等了约莫一会儿,所有差吏都出去了,朱壮这才拿起桌上的钥匙,开了牢门,而后对后面的人影说道:“大人,我去守着门。”
“嗯。”郅都点了点头。
眼看着朱壮的身影逐渐走远,郅都微笑着走进了牢房。
“你是谁?”郑经露出警惕的样子。
郅都喝着他的酒,说道:“大理寺丞,郅都。”
“原来是郅都大人。”郑经微眯着眼,警惕道,“家父托我问候大人。”
“尚书大人如此抬爱,令郅某受宠若惊啊!”郅都笑道。
郑经说道:“郅大人年轻有为,又得陛下和娘娘垂青,不过旬日便荣升为大理寺丞,最近怕是正得意时吧……”
“只是须知,站得高,亦跌得重啊!”
“郑公子这话可就让本官糊涂了,某既得陛下和娘娘依赖,如何会跌得重呢?”
“唉,大人新为官,不知这其中道道,岂不闻民间有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有人能永享圣眷的?富贵时就当思退路,这可是天下官场的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