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前后,家家户户准备杀过家猪了,给猪喂了一个多月的红苕,猪长得又肥又大,油光水滑,红薯催肥这是老百争多年的饲养经念,当时也没精饲料或商用饲料一说。喂了红薯,猪自然油多肉厚。
地点选在五队张家院子,那里有杀猪的配套产品,烫灶,杀猪凳,这些平时都闲着,一年基本只用一次。四五六这三个生产队都集中统一在这儿杀年猪。一般两天时间,一家一头,两天时间基本能完事。防止偷税,不允许私自杀猪,私杀生猪在当时是违法行为。
杀猪是个技术活,当时的老林父子,一把杀猪好手,手起刀落,肥猪一分钟就睡着。杀年猪讲究,猪不能跑,血不能洒,表示来年顺利吉兆。所以老林他们干起活来也十分认真,四五个小伙子同时配合,把肥猪摁在凳子上,屠工师傅一顿操作,肥猪就静静的躺平了,接下来就是去毛,割肉,有毛猪证的,全部背回家,没毛猪证的,小边低价卖给国家,大边背回家,大边留尾巴,比小边多几斤肉。
杀猪场人多热闹,嘈杂。各家各户把自家养的年猪牵来,并背上柴火,集中在一起,还真不少,各家各户,猪的大小不一,大的两三百斤,小的一百多斤,因为喂养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所以有大小。当然那家猪大,自然有某种优越感,心里也非常高兴。
杀年猪在有序进行,先杀完了的就背回家,分割,腌制腊肉。灌香肠的灌香肠,猪板油也要练。猪板油对川北人来说最熟悉不过的了,炼出的油可以吃上半年,猪油渣子又香又脆,味道美极了。
冬至前这段时间,是一年中的白天时间最短的一段时间,俗语道,小雪大雪锅灶不歇,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刚杀了年猪,猪肉不能少,播种的早萝卜也可以上桌了,虽然不是很大,尝尝鲜是没问题的,因为是新萝卜,新鲜肉,萝卜炖猪肉就少不了的,这是一道大菜,半年没进油晕了,这可以好好的解馋。
年头岁末都要砍一些嫩竹子,花蔑条,嫩蔑条纤维绵软,韧性极好,是捆绑东西的最佳天然物件,耐腐蚀,耐高低温,自贡盐井上的高架全都用嫩蔑条捆绑,几百年不朽。嫩竹子就是当年长出的竹子,肉质未老化,很柔软,很耐用。大松爷爷每年必做的事情,砍下好几颗嫩竹子,破开竹子花蔑条,嫩篾条一年四季都用得上。相当于现在的捆绑绳。
嫩竹子作用可不小,花的青篾条自己可以用,剩下的黄篾可以用来换料纸,当时的草纸厂都是收集嫩篾条的剩料回去造纸,生产草纸,这种草纸就是用来给先人烧纸钱的草纸,也叫火纸。纸厂也就是家庭作坊,复兴黄溪桥草纸厂较多。年头岁末,纸厂的人会带一捆草纸出去换料子(嫩黄篾条),一路走一路叫喊,一路走一路吆喝,“哪里有没料子换”“哪里有没料子挨”,在人户多的地方放慢脚步,持续吆喝。人们一听到需要的就出来应答,“这里有料子换,这里有料子换”,一问一答交易基本达成。十斤废竹料换两三合草纸<当时五分钱一合>,草纸厂和用户不用现金,以物换物,当然也可以用钱买。这样纸厂相对划算,但要花人工,当时人工低,一天五角工资。
换料子的走了,调面的又来了。调面对当时来说也是一种交易,小型面条厂,和平大队陈家湾有面条加工点。面条加工坊工人,挑上挂面走乡串户,换回一些小麦。挑上30来斤面条,一把面条一斤重,一斤面条换三斤小麦。边走边吆喝“调面啰“调面啰”,调<交换的意思>,当然也可以用现金买。农户自家去挂面比较麻烦,冬天冷还不易干,直接用小麦交换就方便。“这里调面”,“调面的,这里调面”,一单交易又成了。反正农闲,卖保宁醋的老头儿又来了,三队卖醋的,卖的钟醋客的手工醋。又香又酸,特别爽。“打醋了打醋了”,“卖醋的卖醋的,这里打醋,这里打醋等一等,这里要两斤”卖出的一般十天来一次,卖醋的贾老头挑着竹编的醋篓,佝偻着背,战战巍巍的把醋挑来了,这个卖醋的,在我们那儿还成了一张金字招牌,非他的不买,他的东西一点不假,这可能就是信得过的原因。
货郎也挑着东西出来了,针头线脑,打火机,火石子,挖耳子,小黄历(历书5分钱一本),牙膏牙刷,松紧带,圆珠笔,铅笔,三角板,文具盒,等等。一路走一路摇着货郎鼓,有需求的就上前购买,几分几角的交易,方便群众。“卖货的,担过来,这里买东西”,“要得…担过来了,把狗邀走<赶走>一下,长毛的东西,吓人。”“好的,不会咬人,”“花儿<狗>走开有客人”,狗也听主人的话,跑到一边去了。
“ 补盆啰,补锅啰”,“补胶鞋啰”,这些匠人挺吃香的,谁家没有烂东烂西,修修补补是常事,任何东西舍不得丢,这种俭朴生活,在当时都是常态。到一大院子,修盆的,拿一搪瓷盆,旁边锈了一个小孔,漏水,补一下,很快秒好,用点铝皮,往孔里一铆,敲两锤,好了,三分钟补好,“师傅,多少钱,两角钱”,“好了,两角你收好,谢谢了”“师傅,胶鞋漏水,补一下”拿出锉刀把胶皮打毛,涂上氯丁胶水,再贴上一块旧轮胎内胎小胶片,用锤敲一敲,好了。“师傅多少钱,”“水胶鞋3毛”,一上午,补盆,补碗,补锅,师傅真是忙不过来,一共挣了四元多钱,那时教师工资才28元每月。古话说的好,腰缠万贯,不如有一技之长。有了技术,无论走在哪里都有饭吃。
来了外人,大松也去看热闹,对新鲜事物特别好奇!总是围在旁边目不转睛的看,非常认真。
中午开饭时,饭点修谁家东西就在谁家吃饭,这是当时的规矩,这师傅啊,也跟着主人家吃家常饭,顺便免费帮主家修理一两样东西,作为吃饭的酬金。
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勤俭节约,勤劳善良,互帮互助,邻里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