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抽水的田基本上秧都插上,一些半山腰的抽不出水,就只有等天下雨,反正是两手准备,要么摘红薯,要么等大雨改成秧田,苕母地的苕藤也长得非常的旺盛,只要雨水充足,马上就去栽插。小麦收完了,玉米秧也长了,有一米高了,也开始进入疯长期。为后期的背娃娃(川北人说法,就是长玉米棒子)做准备。人们趁空闲的时候都去灌溉玉米,给它施追肥,这样他的后续产量就会更高,玉米棒子就会更大。
功夫不负有心人,下起了大雨,山沟里也哗啦哗啦的淌着水,平时山沟里干涸了,这雨一下呀,小山沟还挂了几道小瀑布,雨量充沛雨水充足,这下大伙儿高兴坏了,该插秧的能插秧,该栽乳苕的能载苕,天一刚亮,大家吃个早饭,带上雨具就上山干活去了, 大家已经提前安排好了,谁栽红薯?谁插秧苗?这个都是有计划的。都知道自己的任务都是认认真真加快速度的干,因为因为水源充足,能改种水稻的就全种上水稻,不能种水稻的就栽上红薯,玉米经过雨水的浇灌,现在也是能看见它在那里长,下午跟早晨又不同,下午比早晨绿多了,高多了。今年的杨苗有宽裕的,增加几亩面积的水田,那不是问题。管水员把田里的水先管好,防止他渗漏,插秧的只管插秧,施肥的只管施肥,栽种红薯的的只管自己栽红薯,大家各自忙,各自的。谁先忙完就帮后完成的,大家形成互助互帮,这是集体生产的优良传统。
非常感谢老天爷的这场及时雨,这让人们把所有该播种的基本上都完成了,而且所有的庄家长势都非常好。大家做好准备,等待时机,一切都会到来。庄家其实也一样,只要你准备好了,总是那么得心应手,心想事成。
抢种抢收,忙完了。山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乡政府的工地上又叮叮当当的忙碌起来了,建筑工人们又开始建房子了,忙假已放完了,学生娃又回到学校上课了。
生产队的蚕桑室里,蚕宝宝在吃着桑叶,那吃桑叶的声音,沙沙沙沙沙沙沙沙好像下雨一样,过了四龄马上就要做蚕茧了,蚕桑技术员小凤几个人把蚕笼已经摆好, 只等时间上簇。生产队今年养了四张蚕子,大概有140箥箕左右。从蚁蚕破口而出,到老蚕上簇大约要40天左右。这可是生产队的现金收入,生产队很难有其他变现的物质,蚕茧变现快,养猪当时差不多一年才变现,蚕茧属于短频快的农业产品,一年可喂养三四次。每个公社都有蚕桑技术员,每个大队也有蚕桑技术员,每个生产队也有蚕桑技术人员,国家重视,老百姓也重视。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的蚕房。中国丝绸文明世界,蚕桑业每年可以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
四龄蚕食量很大,从头喂到尾,依次循环,生产队得加人手,两三个人根本忙不过来,采摘桑叶4人,提蚕沙(蚕粪,好肥料)两人,给蚕喂桑叶两人,上簇前七八天那是相当的忙。当然公分也多一分到一分半,一月就那么几天!老蚕上簇全靠手工去捉,蚕儿全身透明了,就可以上蚕龙了,一笼上满又上另一龙,蚕龙也叫草龙,是用干麦草或稻草扎的,用完一次,下一次又重新做,这样可以避免细菌感染。蚕宝宝是个很爱清洁的宝贝,特别爱干净,所以消毒工作特别重要。
一张蚕种可产50一60斤蚕茧,生产队每季可以收200多斤蚕茧,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卖蚕茧在日兴茧站,大松爸爸每当收蚕茧时都要去茧站当临时工十天半月,他烧煤技术好,在县里是挂上名的,有时其他地方新站缺人,也调他去指导,工资一样,也没什么技术服务费,当时的人很真诚,一定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今年生产队卖蚕茧,去了六个小伙子,蚕茧空心很轻,一挑40斤左右,大家都勇跃报名,想去的很多,最后抽签决定,大家也毫无怨言。
农忙了一段时间,大家都想出去走走,开开眼界,图个新鲜,顺便在街上买点自己喜欢的小东西。
早上八点半,大家挑好白白的蚕茧,向茧站出发,八点多天气凉爽,六个小伙子健步如飞,扁担闪攸闪攸的,一路向日兴茧站出发,走过大堰口,翻过洪山庙,跨过枣尓垭,走过和平桥,用时一个半小时,十点钟就到了,走了七八公里,热了,口渴了,正好大松爸爸在里面做事,一起去休息了一下,喝喝开水,由于是自己生产队的,就不用排队,给过秤的打了招呼,说他们比较远,优先过?,大家可高兴了,排队的话要等到下午3点多,不排可以提前3个小时。真是三生不如一熟,人熟好办事,六个小伙子从另一个大门把蚕茧挑进去,单独过了称,领了收条,就算完成任务了。当时生产队卖蚕茧,不拿现金,茧站开一收条,相当于支票,生产队的出纳凭这收条直接到当地信用社领现金,或开现金存单。这样就减少了现金的风险,保障了老百姓的安全。
生产队第二季夏蚕的蚕种又领回来了,蚕房又开始新一轮的饲养,播种希望,收获幸福。大家付出了汗水和心血,就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