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湖沿岸风光秀丽,多有深林苇荡,湖中有大小岛屿数十个,最大的那岛呈圆锥形,林木茂盛,形如青笋,故名青笋山。
那号称南国第一寺,沙门胜地的圆觉寺便坐落在这青笋山的半山腰上。
想起这几日的所见所闻,杨斯年不由得冷笑:“好一个沙门胜地!”
从昨天开始,他们便已经行走在了圆觉寺的地盘上了。
荆南平原是荆国粮仓,如今正是晚稻收割季节,整个平原上随处都是金灿灿的水稻,甚是喜人。
但种田的农夫多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而官员们则一个个大腹便便,脑满肠肥,每天带着凶神恶煞的官差衙役们呼啸来去。
这些官员就是粮官,在圆觉寺势力范围之外的地方,他们纷纷出动,按照“生死簿”上的记录,开始对治下的农人收粮。
这中间门道很多,根据荆国律法,一亩地一季要纳粮三百斤,如果你把官老爷伺候好了,你种十亩地,可能在生死簿上记的就是十亩,甚至九亩半都不是不可能。
如若官老爷看你不顺眼,那你的十亩地在生死簿上就是十一亩、十二亩,甚至十五亩。
你要是不服气,争辩说自己明明只有十亩地,粮官老爷便可能一指路边的草地树林:“大胆刁民!居然敢让良田抛荒!?是想损我大荆国力不成?”
官字两张嘴,说是你的锅,那就是你的锅。
抛荒良田最轻的惩罚都是罚没土地,农人充入军籍,妻子儿女为奴为仆。
至于罚没的田地,粮官老爷有几百种方法让它“合理地”从生死簿上消失,然后悄无声息地归入自己或者某个贵人的名下。
因此就算在这秋收时节,荆南平原的农人脸上也是一副麻木不仁的样子,全无半点丰收的欣喜。
而蟠龙湖南岸,圆觉寺的地盘上,景象又有了些许不同,这里也是阡陌纵横,也是稻谷金黄,但田间地头的农人脸上却比别处多了一些笑容。
原因无他,就因为这些地都是圆觉寺的佛田,佛田里忙碌的农人,都是依附圆觉寺的佃农。
他们虽然日子也不好过,种出来的粮食都要上缴寺院,但不用服徭役,一日两餐也都有保证,倒比自己种自己的田要安稳的多。
三人再往北行走数里,远远看到了一个繁华的镇子,这里是清水河、闵水河、流金河汇入蟠龙湖的湖口,水网交织,交通便利,因此镇子显得十分热闹。
考虑到一行过于醒目,三人商议,由杨斯年进镇打探,柳阅微与铁蔓儿自去便宜行事,之后再回镇外汇合。
杨斯年牵马进了小镇,在小镇南边路口立着一个牌楼,上书三个大字:三河镇。
杨斯年抬头看去,在小镇北面,紧邻蟠龙湖的岸边处,有一座足足五层的,红墙绿瓦的高楼,于是便信步往那处走了过去。
路上找人一打听,原来那高楼名为“风来楼”,楼中的湖鲜是九江州一绝,就连九江城里的贵人也隔三差五过来尝鲜,因此这风来楼便是三河镇一等一的所在。
左右看看,三河镇的镇民虽然也是粗布短衣,皮肤被日头晒得黝黑,但比起赵王村一带的农人,脸上却多了一抹鲜活的色彩,甚至街道的两旁都有不少人担着新鲜的鱼获和自家种的时令蔬菜在叫卖。
杨斯年大奇,三河镇的人居然还有空闲时间打渔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