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已经下旨,让兵部去调集兵马了!你们看一看,下一步该做什么?”
立政殿内,表情严肃的李世民看着下面的几个朝廷重臣,直接说道。
这几位大臣,不光是朝廷上的大臣,同样也是他的心腹之臣。
其中,有宰相长孙无忌,左仆射萧瑀,谏议大夫魏征以及中书令房玄龄等人。
这些人,都是跟随着李世民十几年的老臣了!
而使得这样一众朝廷重臣都聚集在这里的原因,是不久前朝廷得到了一件大事发生的消息!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两天前说起,也正是沈云出发去清泽县的那天。
原来,那一日,沈云前脚刚刚离开京城,后脚就有从云州传来的八百里加急。
而这八百里加急上写的不是别的,正是云州都督魏源向朝廷的求救信!
信中,魏源讲述了,突厥单方面撕毁盟约,突然率兵大举进犯云州的经过。
并且,在突厥的猛烈攻势下,云州因兵力本就不足,再加上事发突然,没有防范之下,驻守的军队只得在魏源的带领下一路向后撤退。
现如今,魏源与五千士兵正死守在平城中。
只因,平城,是云州的都城!平城一旦被破,整个云州就再无抵挡的希望。
也正是这份事态紧急的八百里加急,当它被送到李世民手上的那一刻起,整个朝廷就陷入到了一阵紧急的状态中。
突厥,在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就是朝廷的大患!
当年突厥一路快要打到京城,李世民不得不受辱签订的渭水之盟,更是许多朝廷大臣不愿回想起的耻辱记忆。
虽然说,这些年来,突厥与大唐一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关系。
但朝廷上的许多大臣们都明里暗里担忧过哪一天突厥会再次发起战争?
这里面,同样也包括李世民。
对于突厥,他也是一直不大相信的。
他认为,现在突厥与大唐的和平,都是因为当年李靖把突厥给打怕了的原因。可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很明显,突厥已经忘记了疼痛。
所以,在得到消息的时候,他就立刻决定起兵北上,抗击突厥。
而现在,他把一众大臣叫到这里,也是为这次出兵突厥商议准备工作。
“陛下,事出紧急,臣以为单凭云州都督魏源一面之词,恐怕......还需考证啊!”
突然,一道声音率先提出,却让在场的众人立马变了脸色,全部转头看去。
只见说话者乃是一仪容端庄,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此人正是有着\u0027房谋杜断\u0027之称中的房玄龄!
此时,他明知众人是在商议如何对抗突厥,但他还是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虽然这个想法,让在场的大部分都感到不解。
而他这么提出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他看来,突厥近些年来一直都是与大唐保持交好的,并且已经有大量的突厥人融入到大唐中。
经过这些年的来往,突厥人明显是获利更多的。
再加上,据他所知,如今的突厥大汗一向是主张亲近大唐的。
所以,依照常理来讲,突厥在这个时候,选择跟大唐开战,是十分不合情理的!
“考证?还考证什么?突厥人都快要打到平城脚下了!朝廷要是再不出兵,整个云州就会有危险的。”
大手一挥,李世民却当即否定了房玄龄的意见。
他现在要问的,是怎么打?而不是打不打的问题!
突厥一直是他心中忧虑的问题,即使现在只有魏源的亲笔信能参考,但他依旧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
“再说了,云州都督魏源已经在奏章里写的很清楚了,突厥大举进犯我云州边境。这种事情,难道是能随便说的吗?”
瞬间,一股强烈的压迫感席卷整个大殿。
众大臣们不用抬头,就已经能想象出李世民严厉的表情跟坚决的目光了!
“陛下说的是,应该是臣想多了!”
一拱手上前,见李世民有些不满,房玄龄没有选择再坚持。
与魏征的固执不同,他虽然也经常给李世民提出意见,但很多时候,他都会因李世民的心情而决定是否继续说下去。
因为,他觉得,事情有它本来的真理。即便当下李世民不肯接受,慢慢地他自己也会意识到一些不妥之处。
等李世民亲自意识到了,他再继续提出意见,就会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