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听到这里,眉头跟着一跳:“你的意思是,让乐安的孩子们都有书读?”
“你不觉得这种事情很不实际吗,大家都读书,谁来种田,谁来做工。”
“难道你要让往后大明军队个个手捧书卷去对敌?”
朱瞻墉摆手道:“二叔,你先别急着反驳我,我还没有说完呢。”
“这是一个全新的模式,覆盖面很广的!”
“乐安要是能试点成功,何愁无法推广开来。”
“我们遇到问题,不是该想它有多困难,而是该想如何去解决!”
“再者说了,既然是新学,自然不再是埋头苦读那么简单。”
“我打算先从教材入手,找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文人联合编撰,尽快试推行。”
“先创立小学,孩子年满六岁就可以读一年级,六年毕业升初中。”
“初中三年后,根据自身不同的水平,再去给孩子规划今后的出路,那时孩子们都会识文断字,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去学技术谋生,都是不错的出路!”
朱高煦眉头皱起,思索道:“瞻墉,我知道你的理念和想法,可是读书是得花钱的。”
“你所谓的小学,总不可能白白教书吧。”
“那样的话,钱从哪里出,教材钱,请先生的钱等等,会成为乐安的负担!”
朱瞻墉反问道:“百姓们都能多赚钱,会给不起学费吗?”
朱高煦瞬间哑然,联想到前阵子朱瞻墉涨工钱一事,没想到用意会落在这里。
百姓要是有钱,谁会不愿意将自家孩子送去读书呢。
朱高煦接着眼神一凝,神情苦涩道:“你的愿景很美好,但是现实并不是那么简单纯粹!”
“对于百姓而言,送子女读书,心里就盼着能望子成龙!”
“他们愿意去花钱让孩子上学,目的是让孩子鲤鱼跃龙门,可你的分流之策会让很多人觉得,花钱读书,投入时间和财力进去却迈不进做官的门槛!”
“到了那个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放弃这条路。”
朱瞻墉点头,罕见赞同道:“二叔说得不错,这是一个问题,可现在难道不是这样吗?”
“为了考取功名,读书人废寝忘食,千里迢迢赴试,一年又一年,空蹉跎岁月,毫无所得,只盼有一日高中上榜,官袍加身!”
“大家都做着美梦,怀揣着执念,他们明明可以过上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今却在捧上书卷的那一刻,被无数枷锁束缚在考场上。”
“你说百姓都想做官,读书人都想考取功名,可当他们还是孩童时,初学字文,他们的心中就已经在期盼着这样的未来了吗?”
朱高煦神色一怔,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朱瞻墉神情振奋道:“既然是错误的事情,就应该纠正过来,如果大人的想法已经固化,那就从新生代的孩子身上扭转观念!”
“他们是去迎接机会和开创未来的苗子,而我们会成为播下种子和创造机会的人!”
“别再让书本和知识成为困住他们人生的枷锁,而是将这一切变成他们开启未来人生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