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嘛,文人们想做九千岁,就得先挥刀自宫来一刀,他们既然下不了这个决心,所谓我得不到的就要毁掉,自然不愿意君王再设这个职位。
但除此之外,还有限制皇权的因素。
首先有一个前提,皇帝是一定要把权力分出去的,一个人管不了一整个国家,无非是分多少的区别而已。
分少了,皇帝是大权在握了,却也分身乏术,所谓“有些东西就像手中的沙,越紧握流失得越快”,越想事无巨细掌握一个帝国,到最后越是什么都抓不住。
分多了,给将军将军造反,给文臣文臣专权,给外戚外戚坐大,给宗室宗室自立,都特么是狼啊,都想革皇帝的命啊。
从这个角度讲,分给太监是安全的,太监没有后人,出不了宫,手里有权力,却变现困难——至少比文臣武将外戚宗室要困难得多,权力说是分出去了,最后还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换句话说,太监是拥有不了文臣武将外戚宗室的“相权”的,他是,也只能是皇帝的刀,他的角色是和皇帝一起组成皇权,然后和相权对抗。
那掌握相权的人肯定要批评太监的呀,纯纯的“陛下你不要把权力分给太监嘛,你不分给太监你自己又掌握不了那你就只能给我们啦嘻嘻(后半句划掉)”。
“此事用心之恶毒。”蔡朝云深吸一口气,还加了一剂猛药,“便如前朝对皇子的教育一般失败。”
前朝是怎么教育皇子的?
明面上还是挺好看的,学四书五经,学圣人之言,教书的是博学鸿儒,时不时皇帝还要开一开经筵来表达一下自己对儒学的崇敬。
问题就是,儒学是皇帝应该学的东西吗?
绝对不是,至少不应该是第一位。
汉宣帝对汉家制度的总结是“霸王道而杂之”,这个总结其实十分的传神,甚至可以说这都是对封建制度的概括,身为皇帝,要真以为治国的基础是儒家那一套,是真的会亡国的。
国家稳定的基础是什么?是法令严明,是武德充沛,是各司其职,是权力制衡,独独不能是人的良心,不能指望人人都是孔圣人。
儒家是麻痹人用的,真正脑子清楚的帝王都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儒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那只是华丽的外衣,内里是法度,是制衡,是分权。
收拾了汉武帝穷兵黩武残局,给西汉硬续了一命的汉宣帝对此就有很明确的表态——当时还是太子的汉元帝学了一肚子儒家思想,所谓“柔仁好儒”,汉宣帝对儿子的评价就是“乱我家者,太子也”。
后来汉元帝的政绩嘛……好坏参半吧,续了昭宣之治的遗风,有了昭君出塞的佳话,但也留下了西汉覆灭的隐患,五十年后,西汉亡国。
其中得失,不得不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