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朝云抿了抿唇,从桌子边上走了两步到了徐影的书桌面前,随即敛衣跪下:“臣斗胆。”
徐影没喊人家起来,只是眯了眯眼睛,等蔡朝云往下说——用得上这么吓人的动作,只能证明蔡朝云想谋的事不小,并且也未必那么政治正确,既如此,也不必着急喊她起来了。
蔡朝云果然也不需要徐影说什么,自己就往下说:“论陛下本意,自然是觉得奏章中所谏之事近乎天方夜谭,欲一笑了之。”
徐影不置可否。
而蔡朝云的后续是:“但臣揣测,陛下有心立吴王殿下做太子。”
说完这一句,蔡朝云的身子就伏了下去:“臣万死,臣以为,将来不会有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
众所周知,立太子,要么是皇帝登基的时候一个顺便,要么是皇后生的嫡长子顺理成章,如果两者都不是,作为一个还是有点在乎老百姓会如何评价的君王,想废原有的太子再立一个新的,总要有一个理由。
徐影其实一直在等这个理由,尤其楚湘是个女孩,皇后登基尚有武皇的先例可循,立皇太女却是自古以来头一遭,实在不得不小心谨慎。
而现在,蔡朝云对徐影心态的揣测,可谓精准。
所以徐影也没有喊人把蔡朝云拖下去,只冷冷吐了三个字:“接着说。”
但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好接着的了。
常规的年月,一个王朝才建立没多久,肯定四处都是麻烦,北边游牧民族尤其爱好在你还不够强大的时候欺负你,于是对于国内文武官员包括皇族来说,有的是建功立业的机会。
#被迫渭水之盟的李世民在这个事情上极有发言权
哪怕是王朝已经建立了一段时间,各种阶级矛盾都开始显露出来,这时候能够缓和一下国家最要紧的矛盾,也算是不错的本事。
#给汉武帝收拾了烂摊子的昭宣二帝也因此分外有面子
可是,这对大魏来说都是不适用的。
北戎才被揍了几年呐,新一轮的青年战士还没养成呢,哪有一战之力,甚至都不必指望将来有一战之力了——羊毛的生产线已经搭起来了,将来中原要向北戎源源不断地购买羊毛,也顺便运过去大量中原的物资,只要物资充足,北戎王庭自己会算好这个“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抢劫划算还是稳稳当当做生意划算”的账。
而国内矛盾,你也基本可以不用指望会大规模爆发了——发展能解决绝大多数问题,海贸让国家赚了许多钱,你自己既不爱下江南也不爱养妃嫔,这些钱你都用来搞建设了,修水泥路,建设工厂,扩大生产规模,扩大贸易规模……百姓有的是事情要忙,要等这个增长点彻底过去之后才会掉头搞阶级矛盾,所以国内平叛什么的,也基本不用指望了。
这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自然是好事,可是对楚湘来说,她还有什么机会能建功立业,然后顺理成章地封太子呢?
只有平倭寇了我的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