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县长神色一怔,“卫东,你有建议,尽管说。如果合理,我会尽力促成。”
“如果我能力不够,我会向上报告。”
今非昔比,韩卫东的总资产,已经是浙省的首富。
光刚才说出来的投资项目数量,就够县城的招商引资的目标了。
韩卫东沉声说:“我带着老婆孩子背井离乡出来的时候,最担心的不是赚不到钱,而是孩子没学上。”
“尤其是四喜和下面三个小的女儿,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我能力还行,而且当时还有我爸,还有桃源这地方的乡亲帮衬,赚到了钱,就算交赞助费,我也能交得起。”
“可其他从外地来桃源县打工的人呢,有的是两口子过来,把孩子扔在家里。”
“有的男人在外打工,女人在家里带孩子照顾长辈。如果可以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我相信有很多女人愿意带着孩子跟丈夫一起过来。”
“那种骨肉分开的滋味,我知道,大人惦记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家里的老人孩子妻子想外面的丈夫。”
“一年到头,只能过年的时候,回家跟家人团聚,但火车买票要钱,来回在路上用掉好几天。”
“好不容易回家,孩子羞怯陌生的眼神,让人心痛。好不容易熟悉了,已经过了年,又该离开家了。”
这样的状况,不仅是现在,还是以后很多年后,所有农民工心中的痛。
在老家陪伴孩子,赚不到钱,不能改善生活。
出来赚钱,就不能陪伴孩子,是所有进城打工父母心中所有的痛。
周县长仔细斟酌,“卫东,你的想法是好的,但这事情真不是我这个县长一个人就能答应的。”
“其中涉及很多,不仅是财政,还有师资等等。不过,我答应你,回去之后,我尽力反映这件事情。”
韩四喜这时候站起来,声音清脆,“周伯伯,作为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我是当事人,我有发言权。”
“父母不在家的孩子,有姥姥疼着,但我家爸爸养父母重男轻女,堂哥还欺负我们。”
“就连村子的小孩,也会在打闹的时候,说我们是爸妈不要的孩子。”
“父母不在身边,的确很难受。有些事情,有些话,不是跟姥姥,跟姐姐能够说的。”
韩六顺小声说:“那个奶奶整天要把我和七巧送给别人养,我小时候,见到他们都是躲着走。”
韩卫东听到这话,内心跟刀扎着一样。
他亏欠所有女儿。
他现在有这么多钱,根本花不完,就用来建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跟在父母身边上学。
“周县长,虽然有地域政策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因素,我觉得归根结底的就是钱的问题。”
“如果政府能给批地,县里给解决老师缺口,建学校的钱,给老师发工资的钱,我出。”
韩四喜又说:“爸,我香港爷爷补偿我和六顺的药厂,把我那份收益,拿出来全部建学校,办学校。”
韩六顺也连忙说:“爸爸,把我那份收益也用于办学校,我不想看到那么多孩子跟父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