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府城这边,也是打的火热。
阿敏和济尔哈朗带着镶蓝旗几千人马,连带蒙古一万人,还有一两万大明降军就把宣府城围了,大南华寺没有攻打,就是围着。
杨国柱只是个游击将军,还没这样作为一城的最高武官指挥战争的经历,顿时有点麻爪了。
自己这几千人,就算加上城中的青壮民夫,也不足万人。
杨国柱已经做好战死沙场的准备了。
但是接下来的战斗,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两个天,每天建奴鞑子们确实会来攻城,但是很敷衍,跑到城下逛一圈就回去了。
刚开始还以为这时建奴耍的什么花招,结果连续几天都是这样。
杨国柱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只好每天都呆在城头上,盯着城外的建奴。
“妈的,这些建奴鞑子到底要干什么什么,现在不是应该赶快出关才对啊,待这里到底要干什么。”
杨国柱一边啃着烙饼,一边在城头上巡视城防,好几天没睡好觉了,一脸的憔悴。
宣府城外的阿敏和济尔哈朗也是好几天没休息好了。
他们在等多尔衮那边的消息,只要多尔衮那边打起来了,他们就计划马上去边关寻机会出关,至于多尔衮他们能不能顺利出关,那就不是他们该关心的事了。
到好几天没有消息,他们俩也是等的焦急。
就在昨天,派出的骑哨回报说,多尔衮外五十里外和孙承宗展开了决战,而且进攻非常顺利,孙承宗已经兵败,现在龟缩在防御攻势里不敢出来。
阿敏听完后乐坏了,忙对济尔哈朗说道:“马上命令所有大军,准备开拔,往大同城而去,咱们拿下大同城后,劫掠一番后,再出关。”
阿敏本就打算找到机会就直奔大同,以前当初多尔衮大军要兵出大同的消息给明军,也是计划之一,他相信,明军不会相信这个消息的。
多尔衮正和明军交战,明军注意力现在根本不在自己这边,大同可比宣府好打,而且比宣府富有,正是下手的最好目标。
杨国柱吃完饭正说躺下休息一下的,但是刚睡下,就有亲兵过来报告,说城外的建努弃阵走了。
“什么,弃阵跑了,这是搞哪一出。”
杨国柱听完瞌睡都没了了,爬起身就在城头跑。
到了城头一看,城外建奴鞑子们果然都走了,远处的扬尘还未散尽,应该是刚走不久。
“将军,咱们要出城去追吗。”
一个把总对张国柱问道。
杨国柱抹着下巴上的胡子摇头说道:“暂时不要追,万一是建奴的阴谋怎么办,先等等。”
这一等就是大半天,直到傍晚,也不见城外有动静,派出去监视跟随镶蓝旗的骑哨也回来禀报说,那些镶蓝旗的建奴鞑子们真的走了。
杨国柱还不知道孙承宗那边已经兵败,现在看着宁海卫的偏厢车阵和多尔衮他们对峙着,一时间多尔衮也拿孙承宗没什么办法,明军车阵实在太厉害了。
但是建奴的突然撤退让杨国柱心里很不安,不能放任这些建奴不管。
杨国柱决定带三千骑兵出去监视跟踪那群镶蓝旗的建奴鞑子,找机会重创他们。
城里留下包括青壮民夫等近五千人防守宣府,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吧。
杨国柱对此还是略有担忧,但是又怕其余建奴趁机攻打宣府城。
宣府已经被洗劫过一次了,再来一次,只怕这个宣府城可就没人了。
对于出城不出城,杨国柱拿不定主意,最后找了手下军官一合计,还是算了。
出城追击建奴可不是好差事,搞不好就全军覆没了,朝廷要的是守住宣府,而不是追击建奴,只要宣府不失,就是功劳。
听到手下们这样说,杨国柱也知道,这些家伙不想和建奴硬冈,自己强行出兵,只怕也没有士气,还是算了。
就在第三天,外出的骑哨跑回来说,突然出现一支庞大的建奴大军,还有大量的粮草辎重和上万被俘的大明百姓朝宣府所在的边关而去。
“建奴是要从宣府出关,那些镶蓝旗的为什么又往大同方向而去,到底是怎么回事。”
杨国柱真的搞不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曹文诏这边在半路埋伏了三天,一直不见建奴大军过来,也是着急了,难道建奴半路改道了。
不能吧,这条大路是宣府通往大同的官道,建奴要是押送大量物资和百姓从大同出关,这是必经之路啊。
不可能放弃宽大的官道不走,改而翻山越岭的走小路吧。
曹文诏心里顿感不妙,难道是敌人的声东击西。
那孙大人他……。
“妈的,中计了,快回孙大人哪里去。”
曹变蛟听到自己叔父莫名其妙的来一句,也是好奇,那你问道:“叔父,你这是怎么了,孙大人哪里有什么事?”
曹文诏翻身上马,对着身后大军吼道:“拔营,马上回去。”
曹变蛟见自己叔父不理自己,而且还这么慌张,就知道可能真的出事了,也急忙翻身上马。
几万大军又着急忙慌的往回赶。
“叔父,到底怎么回事,我们不是埋伏建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