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跃东:“大概是到高二的时候吧,我高二以后,他就不再打我们了。”
鸾宓:“你高二的时候发生了什么?”
一个习惯了用暴打去管教孩子的父亲,不可能突然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除非是有什么重大的变故。
黄跃东:“有一天我回家,见到我爸在打妹妹。妹妹刚上初中,学习上有些跟不上,期中考试考得不好。他很生气,拿着棍子一下一下地打妹妹。”
鸾宓:“你当时阻止他了?”
黄跃东:“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上前救妹妹,拳头握得咔咔响,几下就把我爸撂倒了。然后他受伤了,还去了医院……”
鸾宓:“你很自责?”
黄跃东:“对,他伤到了筋骨,还住院住了一段时间。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我爸他已经不年轻了。而我身强力壮,又学了空手道。当时心里很难受,觉得自己不该那么冲动。”
鸾宓明白了,正是当时的那份愧疚让黄跃东给自己几乎所有反击行为套上了一个枷锁。
儿童和青少年在为了挣脱父母控制而获得独立的斗争中,常常会形成攻击性的行为方式。黄跃东在当时那种成长环境下,不仅对于犯错有一种恐惧的心理,还在心中隐隐生出了挣脱控制的念头。
于是,他一边害怕犯错,反复地检查自己有没有错漏,严格按照定下的规则行事,只为达到权威所要求的标准。一边又想要通过同样是暴力的方式将自己和弟弟妹妹从爸爸的暴力中解救出来。
所以黄跃东才会在高二那年为了妹妹对爸爸动手,但也是那一次,让他意识到爸爸已经不是他的对手,这让他感到后悔又内疚。
为了防御这种冲动和威胁,黄跃东对这种攻击性行为加以否认和内化,逐渐养成了很有可能会贯彻一生的行为模式。
长大后,这种行为模式依旧伴随着他。公司裁员,黄跃东压力很大。这对他来说,似乎就是“犯错”的前兆,因为只有做得不好才会被裁员。
在黄跃东的潜意识里,“犯错”之后,紧跟而来的就是挨打。哪怕已经成长到不必害怕爸爸的棍子了,可是想象中的那种“挨打”依旧可以把他击垮。
这里的“挨打”已经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了。例如工作表现不好,可能会被公司裁员。跟女朋友约会,一起去旅游的时候不尽心,可能会惹女朋友不高兴,甚至两人有可能会分手,他可能会被抛弃。
在想象到自己有这种遭遇的时候,黄跃东的条件反射就是还击对方,如同当年拦下暴打妹妹的父亲一样。可是,他潜意识里早对这种攻击性行为加以否认和内化。
所以,遇到难以扛过去的心理压力时,黄跃东选择了打扫卫生,似乎如同“恕罪”一般。也似乎是在用这种方式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缓解焦虑,让自己觉得“安全”。
某些情况下,强迫型人格障碍者的整套行为模式就像是在打哑谜,他想说的话似乎都在包含着行动中了。
有些时候,这些行为都比较“抽象”,它们需要更深层次的解读。
症状就是它们的谜面,而症结就是谜底。
黄跃东反复打扫卫生,坚持在旅程中坚守自己定下的规矩,在工作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甚至吹毛求疵。他害怕被否定,被抛弃。
童年创伤的累积,让黄跃东认为克制一些,辛苦一些根本没什么,总好过再一次经历“挨打”。
其实说到底,不管是固执又焦虑的施航还是在女朋友心中如同机器人一样的黄跃东,他们都不过是拼命地捂紧自己的心脏,害怕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的胆小的孩子罢了。
*
焦虑症和抑郁症共病是常见的,而且焦虑和抑郁常有重叠。根据临床数据,很少抑郁症病人没有焦虑情绪,也很少有一个焦虑症病人没有抑郁倾向。
很多时候,焦虑就是抑郁的前奏。当焦虑的情绪超过患者本身能够承受的范围时,他就会开始抑郁。
抑郁的负性认知是全局性的,对自我的全盘否定。而焦虑的负性认知则是选择性的,常常只会针对某一个具体事物。
患者有焦虑的情绪,是因为他太过在意某一些东西。可等到抑郁的时候,他表面上看似对所有的一切都已经不在乎了,可实际上,抑郁症患者比任何人都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正是因为太过在乎,才会把自己的情绪的能量都耗尽了。
咨询结束的时候,鸾宓给黄跃东布置了一份作业。
她交给黄跃东一份表格。让他在每进行一项比较重要的活动或者事情之前,先把那事情登记在左边。然后在右边分别写下对那件事完成度的评价,分别是预期满意度,实际满意度和完成程度。
*
邵彦求婚成功了,在邵家人和沐宥安见面后,两人的婚期也定了下来。
吴棠宁不知道是不是还没接受跟季星辰已经彻底分手这个事实,一开始,他每天都往季星辰的画室里寄花,寄的清一色都是已经被做成干花的桔梗花。
虽然季星辰直接拒收了,可邵彦还是很不爽,桔梗花的花语是永恒的,无悔的,无望的爱。吴棠宁这是在借桔梗花在祭奠他那无望的爱,想恶心谁呢?
邵彦越想越不舒服,使出手段截了吴氏几个大项目。
接下来,季星辰又接到了几个以前跟吴棠宁共同好友的电话,说吴棠宁在酒吧里不要命地喝酒,希望季星辰能够看在曾经跟吴棠宁和吴悦悦的交情去劝一劝。
季星辰一概不理,反手把这些人都拉黑了。慢慢地,这些人也就消停了下来。
沐宥安知道这件事后,亲自上吴家敲打了一番。吴母以死相逼,吴棠宁拗不过父母,每日以酒消愁,往季星辰画室寄桔梗花的举动也停了下来。
季星辰乐得清静,开始跟邵彦一起筹备婚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