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谢她,戚青溪自然也要客气回话:“区区小事,不足挂齿。”
戚青溪之所以会出手相助,也不过是想起了自家的两个傻弟弟。
准确来说,傻的只有允晖,文姓书生和那老板的计量应当是逃不过允明的眼睛。
眼前这几个书生看起来也不算笨,而且看着未经世故的也只有那一脸单纯的书生,戚青溪有些好奇那文姓书生是怎么骗到他们的。
其中那位姓郑的书生出言为戚青溪解惑。
也不是他们蠢笨,容易相信人,而是那文书生实在可恶,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开始布下这个局。
戚青溪听到这里更是好奇不已,这么个骗局,居然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去布局?
原来这文书生的确是会试应考的举人,只不过他已经三次不中,如今这一届已经是文书生参加的第四次会试。
要说这第一次不第,文书生家里头虽然不富裕,但也凑了许多银钱让他再次赴京继续考第二次。
可连续两次不第之后,文书生自觉无颜回家,便想着在京城找份工边攒钱读书边等着下一次考试。
也是在第三次会试的时候,文书生也是在这老板处吃早点未带钱,老板缠着他给钱,一个好心的同窗帮文书生付了一两银子的饭钱,还吩咐老板不用找了。
接下来的事情不用再说戚青溪也能猜到。
定然是文书生与那老板发现了这个无需成本又极为暴利的商机,于是二人合起伙来四处骗人,大赚一笔。
看来这文书生第三次仍旧不中第是天意惩罚他坑蒙拐骗。
第三次没中,又开始来了第四次行骗。
而且这次似乎还积累了经验,知道先四处去结识应考的举子,刺探一番众人的身家,顺便讲述一下自己的悲惨来博取大家的同情,然后才选择地方做局。
“每次最少十几个铜板,最多也不过一两银子,即便旁人看穿了也大多不会愿意为了这点小钱出来说话。今日也算是他倒霉,遇上了您出来仗义执言。”
戚青溪只笑笑,没有接话。
谎言总有被人揭穿的一天,不是她也会有别的人来做这件事情,不过是早晚的问题。
借着这个机会,戚青溪顺便将另一件自己疑惑已久的事情问了出来。
“虽然我这么问有点冒昧,但是我还是想知道按理说考中了举人应当就会有许多于公于私的补助,文书生那儿我倒是能理解,考了许多次又过了这么多年身上再多补助也不够花销。可我看还是有许多的书生连买个包子的钱都付不起。”
几个书生互看了一眼,依旧是郑书生出来回答戚青溪的问题。
“其他同窗是何原由我不知道,但我倒是可以拿自己的情况说上一二以供夫人解惑。其实补助也确实是不少,正因为有不少的补助,想着这么多年家里亲人吃苦耐劳供养着小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小生便想着宁愿自己一路上吃些苦头,多留些钱财给家里人用,让他们也能吃顿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