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她也帮着劝道:“反正绣铺后头那宅子空着也是可惜,而且我记得那宅子应当是有六间屋子吧?”
关氏看向戚青溪同她确认,见戚青溪朝她点头她便继续道:“正适合你们一家人居住。”
关氏又问高氏道:“是只有你公爹婆母带着孩子来京城吧?”
高氏点头道:“我相公原本还有一个姐姐两个兄弟,姐姐已经嫁了人家,两个兄弟也都已经成家且分了家,所以只有公爹婆母和孩子会来京城。”
关氏闻言瞪大眼睛看向高氏:“分家了?”
这年头有着父母在,不分家的传统,尤其是子女们轻易都是不敢分家的,否则就会背上不孝的罪名。
而做父母的好不容易将子女拉扯长大,就指望着孩子给自己养老送终,更是不会主动同子女提出分家分产之事。
如邵家那般,也是在邵华的父亲去世前主动让几个子女分家,否则便是邵华父亲去了,只要他继母还在,邵华如今怕是也没这么容易离开林州府到京城来。
戚青溪不懂里头的这些规矩,但见关氏这般诧异的模样,她也看向高氏等着听她解惑。
之前她只顾着关注刘瑾夫妇及他们的父母孩子,倒是忽略了刘瑾家中旁的亲戚,若是这些亲戚有可能影响到刘瑾,那她也得多留个心眼才是。
高氏见二人都颇有兴趣的样子,她也不藏着掖着,总归也不过是那点不值一提的家长里短,没什么不好说的。
刘瑾家中世代都是以种田为生,虽是农户之家,不说家中有多富贵,但却凭着自己的双手和家中几亩薄田也算是衣食不愁,甚至到刘瑾父亲这一代手中还有了些闲钱。
俗话说,人缺少什么就越会羡慕什么。
刘父自己大字不识一个,却十分羡慕那些能读会写之人,是以等到家中三个儿子长到一定年岁便纷纷送进了学堂读书习字。
谁知前头两个儿子只读了两年书便再读不下去闹着要回家,刘父被闹得没办法只好同意。
反倒是年纪最小的小儿子,他自己愿意读,刘父也愿意供他读书,谁知小儿子读着读着便读到了秀才。
高氏和刘瑾家都是一个村子的,她记得刘瑾中秀才的时候才十三岁,刘父极为高兴甚至请了全村人吃饭。
那个时候的刘家兄弟和睦,刘瑾的两个哥哥也都因为弟弟中了秀才觉得面上有光,甚至二人后头还说了两门颇好的亲事。
然而就是刘瑾的两个哥哥成亲之后,两个嫂嫂突然暴露本性,竟撺掇着自家相公去刘父刘母面前闹事,觉得刘瑾读个秀才能在村里当个教书先生赚钱糊口便够了,没必要再浪费家中的银钱继续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