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址已定,那么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获取建筑材料。
钢筋混凝土是肯定没有的。石头虽然有些,但是对于筑城来说也是杯水车薪。
派出去寻找材料的人回来说,这附近原本就有大个砖场。倒是有好些烧好还没卖掉的砖瓦,听说皇帝要买,砖窑主人愿意捐献。
赵昰领着江钲带了几个随从便去了,临走前又嘱咐了陆秀夫再安排些人手去伐木搬石。
待走到那砖窑一看却是大失所望,赵昰心中暗骂,这是不是对大这个字有什么误解?
所谓的大砖厂拢共就五个砖土结构的半圆形砖窑,这种砖窑在南方很常见,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还广泛分布在南方各省。
这种传统砖窑产量小,工序繁琐需要很大的人力。要先去挖土,晒干,碾碎,筛除杂质,又要加水和泥,弄一个大塘子,人或牲口在上面反复踩踏,在用木板做的磨具弄成砖坯。
这还没完,还得搬到茅棚下面去阴干个半个月,不能日晒不能雨淋的。就那么五个砖窑烧到明年也烧不成建城墙用的砖来。
赵昰心想这样弄下去,就是再造十个土窑也不管用,必须得上高科技。二十一世纪早就没有这些土窑了,一般的红砖厂用的都是轮窑。
所谓轮窑就是一个圆环型的窑室,等距离开若干个门,也可以理解为很多个窑室连接在一起变成个圆圈型的大窑。所有的窑室烟道连通到中间的烟囱。轮窑因为多窑室工作可以把干燥、煅烧、冷却集中起来工作。
燃料从窑顶的送料口加入,点火后,火头按着设置的顺序,从第一间烧到第二间,如此循环,等前面的烧好了,送风冷却取出,再把现制的砖坯放入,利用热空气烘干,就可以二十四小时不断工作。大大节省了阴干的时间,而且产量惊人。
不过要造轮窑就得需要水泥了,这地方也没有电话送货上门的。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想来想去也就只能上土水泥了,就是滇越铁路纪录片里说的火山灰水泥了。
赵昰转头对身边的随从说:“你现在回去,组织宫中一干人等和民众中的妇女儿童,去海边捡贝壳,越多越好,都送来此处。”
那宫人唱了个喏便飞也似地去了。
赵昰又问砖厂主人,何处挖的生土。砖厂主人指着旁边的小山丘说便是此处,于是让砖厂的工匠挖了干燥的生土也不挑拣,全部一股脑地堆进了三口砖窑里,然后让人堆煤就烧。
砖厂主人心想这小皇帝莫不是个傻子,连忙跑来阻止:“皇上,这生土直接烧,烧不出砖的。”
“你这老儿,不识礼数。唤官家便是了。”一旁的随从提醒道。
赵昰点点头“嗯,我原本就不烧砖,你且听吩咐便是,工钱煤钱自然少不了你。”
“这……小的不是这个意思。”
赵昰摆了摆手,问道:“你们平时烧砖烧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