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昰领着冯松、姜达等几个内殿直,沿着规划的道路在城中行走着。整个新城内部分为了东西南北四个区域。
城中共规划有四条主干道,主干道宽四丈,便于以后车马通行,军队调遣。每个城区里有有许多两丈宽的支路和更小的一丈小路。
五个区域都建有一丈高的夯土墙作为分隔,类似唐时长安城的坊市,互为隔断完全是出于防守的需要。北城为军营,东城自然是工业区。西城为平民住宅区,占地最大,全部由土水泥和砖瓦搭建的二层小楼。
楼板用的是竹子为骨架的混凝土预制板,这个工艺在解放后因为缺乏钢材,曾经大面积提倡,至今有些农村的晒谷场还依旧使用竹子作为框架来代替水泥。这个强度住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小楼屋顶暂时还是茅草顶,等以后轮窑有时间制作瓦片了,再让民众自行去购买。西城的居民小楼全部为连体式,形制分两种,一种是面对普通民众的,面宽一丈进深三丈,层高一丈二尺,设前后门,后门有一小灶间,以供平日饮食之用。
每十间连成一排,每三排设置一个茅厕。之所以不建造中式传统房屋,第一是土地面积不够,第二是变相把传统宗族大家庭拆分为一个个小家庭。反正那些劳工基本也都是家破人亡了,成规模的家族群体只有富商官宦才有留存。
另一种是供给给工头和八九品官员家眷居住的房屋。面宽二丈二尺,进深六丈,底层高一丈五尺,一样的前后门。底层分割为两半,前面是堂屋,后面设置厨房和仆人杂物房。二层高一丈二,也是茅草顶,瓦片需要自购。
南城空地很多,因为都是给官员准备的住所,目前这朝廷也没剩下多少人了,所以只建造了小一半区域。均为传统中式房屋,只是一切从简所以规制较小。
南北两进东西厢房带个五十多平的小院子,个别院落和房屋较大,那是供给特殊人群居住的,比如江钲陆秀夫等朝廷重臣,也作为身份区别的象征。
城中央是个不大的城中城,外面用砖石垒起了两丈高的围墙,应急之时也可作为最后的防御阵地。城中里面便是这朝廷办公之地,中间是一座两层小楼,也就四丈深宽这便是赵昰给自己设计的居所,行宫是谈不上的,更像是一个堡垒。建筑材料都是以石料为主,坚固异常。
西城近中心地带还建了不少商铺,又留下一大块空地作为储备。西城和南城交界处用碎石夯土铺设了三十丈见方的地基,架设了整整齐齐的一排排草棚,在规划里这里便是海口新城的交易市场。反正现在也没有多少民间自制商品和货物,先这样对付着再说了。
赵昰自己是对这个新城非常满意的,整个内部整齐划一毫无美感的建筑风格如同六七十年代的工人新村,狭小的居室使这新城能够容纳更多的士卒和工人。
至于工人的家眷人少的尚可凑合,人多的也可以自行在西城购买房屋或迁居岛内各处开荒,或是挤一挤打个地铺这一套房也能住上十几口人,再不济总比睡茅草屋要强一些。
那些有钱的家族也可以在城外自行买地建造房屋,当然万一蒙鞑打上岛来,这个外面就保护不到了。而且也无工匠砖瓦供他们修建住所,更何况这琼崖也不过是临时居住,总也是要回去的,在没得选的情况下只能掏钱问赵昰买了许多西城所谓的大房子。
商铺据说也租出去了一些,不过赵昰对这些事情也不在意,这南宋时商贾之风盛行,就算他不管也自然会有人把买卖做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