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倭人成了统领教化蒙鞑劳作的工头和官员,他们有着丰富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对待本族都能下得去手,对待蒙鞑那更是不在话下。
已经成为工部员外郎的顾青山,再一次改进了热轧工艺,广州的兵器所中终于造出了熟铁质地的无缝钢管。
这些钢管虽然不能用于枪炮,可作为火箭外壳、自行车框架却是绰绰有余。
蒸汽机的气缸和活塞终于是用水力机床给慢慢掏了出来,只不过离真正的工业使用还有不少路要走。
一切都在往好的地方发展。
景炎十一年十一月,广州船坞建造的十条风帆战列舰终于要离开水寨向大洋远处驶去。
十条巨舸分作两路,一路沿海岸线直抵波斯湾,一路北上从扶桑府东岸,顺着洋流向东前往北美。
资政殿中的诸位大臣,正对赵昰亲自起草的华夏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吵得不可开交。西湖边的科学院外赵昰正和内殿直们骑着自行车离去。
钱塘茶楼依旧是人声鼎沸,《内部消息》上已经披露了部分宪法的内容,人权、自由以及议会成为了最热门的名词。
原本只是走走形式的各界代表突然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
朝野上下对于赵昰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共议,社会和谐、国内安定等为最高法律核心的宪法褒贬不一。
有人是认为坏了祖宗法度,若是如此则三代之治不可能再会出现。也有很多士子士大夫群体对于这宪法有着高度肯定,若是这些律法一旦确定,那么共天下的伟大理想便终于要实现了。
钱塘门边没有对于宪法拟定抨击的文章,谁都知道当今的皇帝太过强势。出风头是可以的,拿命去出风头就不值得了。
宪法的通过不可能很顺利,赵昰并不着急,这事情总也需要时间慢慢完善,终究是个各方角力的事情。
只要各方利益平衡,宪法在大框架里总是能慢慢形成,无非是以后慢慢增加修正案罢了。
大宋的未来大致已经可以预期,未来的大宋具体会如何,那还要靠无数的华夏子民去选择。
而赵昰终于还是没有回开封,他把国都定到了南京。他要在这大江边建造一座没有城墙的巨城,和这华夏一族奔向未来。
(全书完)
感谢各位大官人一路支持,某拜谢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