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经济角度来看,进贡和朝贡其实是一码事,都是变着花样给人家钱,但在面子上实在挂不住。
从效果上,和亲应该是最优的,毕竟加深了感情。
如果和亲公主能得到大汗的宠爱,生它十个、八个儿子的。将来他们长大了,一旦掌权为汗,那不都是中原王朝的娘家人。
总而言之,拿钱来笼络少数民族贵族,是中原王朝一贯以来的作法。为什么要笼络呢?
因为周边少数民族相对中原王朝而言,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缓慢,但其族人却又骁勇善战,也就是说穷且彪悍。
一旦天气恶劣,收成不好,周边少数民族贵族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抢劫富裕的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的边防部队往往对蒙古骑兵无可奈何。
当你实力大的时候,他以小股骚扰为主,防不胜防。驻边大军接到警报,集合赶过去时,他们已经抢完,骑着马走了。你要是实力弱,连边防军也一并揍了。
如果打算深入腹地,寻找敌方主力,意图歼灭,也很难。因为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四季轮牧。
莽莽大草原中,你不知道他们在哪?那时候还没有卫星地图。
就算猜到了大致位置,他们哨兵发现大军后,想逃也来及。他们人人都是骑手,你也追不上蒙古骏马。
游牧民族没有什么农田、房子等可牵挂的东西,把帐篷一收,带上刀、酒、盐巴,去哪找不到羊肉吃。
中原王朝总不能为了一顿烤全羊,劳军千里吧。
在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进攻匈奴时,往往是兵分四路、六路,战争消耗巨大啊。战争的本质就是烧钱游戏。
即便如此,也有好几路找不到敌军。别人杀敌,他杀羊。
没办法,蒙古骑兵的特点就是来无影、去无踪。他的高机动性,决定了他在战争中具有主动性。
因此,强悍如秦汉,也不得不低头,笼络周边少数民族贵族。
但要是碰上贪得无厌的主,怎么办呢?打他啊!
征伐是前面手段都失效后,最后一个要用的羁縻之道。
为什么一定要最后用?因为战争的成本更巨大。
通常情况下,中原王朝的目的是维持边境安宁,并不是要占领草原;同样,草原游牧民族目的是发一笔横财,并没有入主中原的打算,除非你实在太渣。
历史上这种例子多了,烽火戏诸侯,白登之围,澶渊之盟,靖康之耻。
这就是为什么历来外交政策要以怀柔为主。你花点小钱就能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
回过头来看,大夏每年给蒙古抚赏金,应不应该?可以说,是必须这么做。
此时的大夏军队站斗力锐减,在辽东节节败退,已无力使用战争征伐手段。
而且,大夏给的抚赏金没白花,宰赛曾率领一万多蒙古骑兵救援辽东,偷袭大金,虽然结果是反被努尔哈赤所俘虏。
特别是广宁之战,林丹汗确实是派出三万蒙古骑兵驰援,因天将大雪,一万骑兵先到,二万骑兵后到。不是人家林丹汗不帮你,广宁众将一战不打,直接投降,让人怎么帮?
广宁众将献城后,这些蒙古骑兵还帮助大夏守山海关。努尔哈赤在拿下广宁之后没有乘胜追击,见好就收,有战线过长、兵力分散的担心,也有蒙古出兵的原因。
可以说,这段时间里,蒙古人可以处,有事真上啊。
蒙古人要的每年46万抚赏金其实也不高。
大夏出钱,蒙古出兵是两家共同抗金的合理模式。因为蒙古穷而兵强。总不能是蒙古出钱,大夏出兵吧。大夏的兵能打仗吗?
崇祯取消了扶赏金,不但与林丹汗结下梁子,还把朵颜三十六家推向皇太极那边,为今后的蓟镇入侵埋下伏笔。
“蓟镇三协有三十六家守门诸部,皆受赏。至是,中外迎上旨,并革其赏,诸部已哄然。会塞外饥请粟,上坚不予,且罪阑出者;于是东边诸部落群起扬去。”
对于分裂的蒙古诸部,王象乾曾上疏,提出自己的意见,“敌诱西人,必为敌用。我抚之,必为我用。即诸人不尽为我用,亦可以虚着示声援。款之说,我与彼争而用之者也”。
“款之说,我与彼争而用之者”,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分裂的蒙古诸部就是中立的雇佣兵。
谁给的好处多,就给谁打工。
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无论是林丹汗,还是朱由检,对蒙古诸部的拉拢,都输给了皇太极。
此长彼消,蒙古骑兵终于成为大金的重要军事力量。
另一方面,被取消扶赏后的林丹汗怀恨在心,开始不顾大局,在大同地区,与大夏进行两次切磋。
朱由检取消扶赏的结果,就是被林丹汗按在地上摩擦。
被揍之后,崇祯帝不得不再派王象乾,去和林丹汗商议,恢复抚赏金的事。
最后,王象乾、宋统殷、王牧民等人和林丹汗,在杀虎堡商议,定下每年赏黄金八万一千两,并以三十二万两白银换蒙古马五万二千五百匹。
这比原来约定的抚赏金更高了。但是双方的感情反而变淡了。
自林丹汗大举入侵大同之后,察哈尔部和大夏的攻守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双方貌合神离,再也不可能对共同的敌人——大金,采取同步的军事行动了。
“联刘抗曹”的政治战略没有再次重演,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实施。在意图统一蒙古的大业上,林丹汗终于失去了最不应该失去的盟友——大夏。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林丹汗和朱由检都很短视,不顾大局且刚愎自用。
不同之处是林丹汗贪婪、残暴,而朱由检自大、吝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