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长成了自然要收,我国传统的收割农具就是刀和镰两种,根据主要种植主粮,收割农具的形态也有细微的调整,毕竟粟和水稻收割起来还是有些不同,不下地干活儿的人是不晓得的。
像是宋朝北方小麦大力推广发展,就衍生出来麦钐、麦绰和麦笼一整套麦收工具。
在《农书》中写道:“北方芟麦用钐、绰、腰笼,一人日可收麦数亩。”】
李世民:这个作业好像他们大唐可以照抄下来。
往前捯的虽然还没推广起来小麦,可一个个画师的手笔也是不停,天可怜见的,现在他们已经无师自通什么是简笔画,寥寥数比就能将大致形态画出来。
天幕上展现出来的东西可容不得他们自我发挥,老老实实照样画出来就是。
【还有就是谷物脱粒机。
之前就说了咱们始皇大大那会吃麦饭什么的连壳都不脱,喇嗓子的很。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连枷,它稍微比单纯的用木棍效率高一点。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在晒谷场上碾压谷穗的脱粒工具,叫做碌碡(liù zhóu),只能说操作场地稍微大了些,但效率没提高多少。
等到南方水稻开始占据着主粮地位,明朝开始出现各种稻床,将带穗的稻在木桶上摔打使之脱粒,我记得八九十年代农村里都还有这种打谷机。
脱壳的秕粒、颖壳和籽实要被分开,最初就是用简单的簸箕和木锨,都是靠风力。
最迟应当是汉朝出现了飏(yáng)扇,可以说是风车,摇动叶扇形成定向气流,籽粒和秕壳的比重不同自然而然的分开。
这个机器发明真就是靠着经验,虽然里面蕴含的知识不少,但咱们老祖宗哪怕是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也是不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些可惜啊。】
百姓都没去注意天幕的可惜,他们看着天幕展现出来的打谷机还有风车,虽然名字差不多,但和他们现在用的可是我安全不一样。
他们可没天幕用的那么复杂和简便。
那是自然,林书找到的都是八十年代家里的打谷机,找到这些东西还真不容易,瞧着同出一脉,但已经经历过千年的进步,被古人看了自然会惊为天人。
做木匠的被旁边人扯着袖子差点扒拉下来,没好气道:“你们把我当成什么人了?我要是看一眼就能做出来,还待在镇子上干什么?”
是看一眼就能做出来的吗?
尤其是这次内部的构造是粗糙的很,他脑子都还迷迷糊糊弄不清楚,感觉像是抓到一点头绪可又理不清的感觉。
“哎吆,那不是还得等陛下他们研究出来给我们啊。”
他们指望着的陛下:工部、户部、农家、墨家……
反正有一个没一个都被抓过来,百姓的期盼有点沉重了。
【粮食收上来晒干总得吃吧,自然少不了加工的工具。
最简单的可能就是舂和磨,最开始的舂很简单,就是多了个木棍,时不时还会戳断。
从木舂变为石舂,从手打变为脚踏再到利用牲畜和水力,慢慢的解放生产力。
光是舂确实耗费人工,不恰当的联想一下手打糍粑的累,就能想象其中的艰辛。
至于磨嘛,在原始时代就有了用手持石头或是木棒在大石头上面碾压研磨,这就是最初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但可惜的是,中间好似出现了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