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刘裕的第一次北伐,关于它的研究实在是很多,大多数重点都落在刘裕到底动用了多少军队上。
古代史书上对于战争军队数量都比较含糊,或者是偏差很大,导致后人推理出来的数字误差极大,这对于这场北伐的定性就有影响。
刘裕它到底是以弱胜强还是以强胜弱。】
“赢了?”
东晋的人不可置信,不管动用的军队多少,但起码他们知道了结果,刘裕他北伐成功了。
对于后人只不过是轻飘飘的一次战争定性,但对于晋朝的意义全然不同。
毕竟到目前为止,说到底他们只敢窝里横,当初被敌人打得太惨,太伤,连作战的勇气都已经丧失。
【硬着头皮算,根据动用了4000乘兵车作为大军的两翼这个信息点,这种兵车的定员是7人,还能增补20人,就拿七个算吧,光是这里就有人。
作为主力的步兵应该不会少于这个数目,再加上一些零散的骑兵和驻兵,刘裕这次动用的兵马应该是六万左右。
当然这只是估算,别当真,但也别把当时的晋朝当成随随便便就能抽调十万兵马的朝廷,人家就那么点地盘,内部还有矛盾,总不能这边还没打完,被人偷家了。】
六万,不少人都开始估算起来这个数字。
东晋的人都在计算着,还行,朝廷能调动得出来,超过十万确实就有些危险,总不能保证那些贼寇讲仁义道德不趁人之危。
就是天幕的话真不好听,什么叫做别把晋朝当作能调动数十万的朝廷啊。
虽然是实话。
【刘裕发动这次北伐的意义很重要,之前便说了他要平息内部的声音,就需要至高无上的威望。
如果东晋百年的北伐在他手上成功,那么该闭嘴的都得闭嘴,他的威望哪怕是世家也只能捏着鼻子让步。
所以刘裕对这次的重视可想而知,参战的人员也都是人才济济,他的心腹和老友基本上都参加了。
刘裕想要打进南燕的心腹地带并不容易,并不单单是南燕的兵力,还有天然的地势,以及从齐桓公时代便修建的几百里军事防御工程——齐长城。】
南燕的地利优势太过明显,光是连绵不绝的山,对于行军就是一个极大的困阻。
刘裕看着天幕展现的路线,这都是以后他要面对的选择,若是他,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只能说刘裕是有点运道在身上的,不是贬义,毕竟国家的开拓者若是没有国运护身,那才叫奇怪。
当时南燕对刘裕并不是没有办法,提出来的几条策略也很有可实施性。
但当时南燕的皇帝慕容超很有趣,他提出来一个精妙绝伦的想法:
咱们无论是天相还是地利都占据着优势,还是主场,完全不需要强迁百姓,割掉庄稼,直接放他们进来,等到刘裕的兵马到了平原,用精锐铁骑对战,还不能大胜吗?】
……
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可不是精妙绝伦嘛。
把人放进来,然后用骑兵对步兵,真以为是在你脑子里打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