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日,东益州武兴镇。
一行人马从东而来,很快来到东城门口,主簿杨僧与州府的一些官吏正在城门口外迎接。看见人马且近,他揉揉眼睛辨认一番,很快认出官衔,立刻上前一步躬身施礼:“下官东益州主簿杨僧等,特来迎接新任刺史唐永大人。”
来人正是新过来接替魏子健的唐永等人,唐永下马相搀,道:“多谢杨主簿,多谢列位大人,本官因为原来州府一些琐事,未能及时过来,望各位海涵。”
杨僧道:“大人的事儿,小人也听说过一二,当初您在北地郡曾率军数次击败宿勤明达、车金雀等寇犯北地郡境,任职四年,指挥战斗数十次,从未失败过,战功卓越着,使北地郡境内获得安宁,所以从北地郡迁任南幽州的时候,当地百姓一再挽留送行。这次您从南幽州调任东益州,一定还是百姓爱戴您,不让您走,故而拖延。”
唐永笑道:“杨主簿莫非会神算?本官虽然勉强确保一州平安,但百姓却过于抬爱,场景正如杨主簿所说,不曾想杨主簿竟会未卜先知?”
杨僧道:“大人见笑了,非是我会是卜算,也不是我奉承大人,因为您身上的事情,正在我们老刺史魏子健大人身上发生着,魏刺史也和您一样爱民如子,数年来保护我们这一方免遭战火涂炭,百姓们对待魏刺史就如对待父母一般。今年老刺史身体状况不佳,请求朝廷允许他回京,前不久朝廷批复终于下来,老大人便着手准备,谁曾想本地百姓不知道怎么得到消息,纷纷围在府衙门前,请求老大人留下,一晃也有半月了。”
唐永道:“原来如此,对此我深有同感,百姓的诉求并不高,只要能对待他们真心坦诚,就会赢得他们的拥护。之前我是上命难违,这会儿魏大人是身体有恙,百姓们若能体谅,总会放行的,何况迁任也好,回京也罢,对个人来说都是仕途的迁生,百姓们会理解的。”
杨僧道:“大人说的及时,不过我们东益州也有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氐族等异族很多,他们认准的事情很难扭转,大人以后呆久了自然熟悉。各位大人,驿馆已经安排好,各位鞍马劳顿,还是先进城休息一下,然后再与老刺史会面。”
唐永道:“安歇的事儿,让下边的人安排,我既然来了,还是先看望一下魏大人,魏大人一生清廉,是我辈的楷模,我仰慕已久,一定要第一时间问候。”
杨僧道:“也好,正好能顺便认识一下各族的族长,那大人您随我来。”杨僧虽是文官,大概久在边塞,能文能武,平常不怎么坐轿,出行都是骑马,于是俩人跨上马,带着少数几个随从直奔州衙。一路上指指点点,随看随介绍本地风土人情,时间不大来到府衙。
果然衙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百姓,唐永久在边塞,对少数民族并不陌生,一看百姓之中有氐族、蜀族、羌族等等十分混杂。有人看见杨主簿领着一个三品将军进州衙立刻指指点点,并对着自己的族老等交头接耳,瞬间几位族老等在族中地位比较高的人离开人群,拦住唐永等人的面前,唐永一愣,其中一位氐族族老拱手道:“大人,想必您就是接替魏大人来东益州上任的刺史吧?”
杨主簿刚要隆重介绍,唐永一看就比较有经验,拦住杨僧,拱手回道:“不错,在下唐永,新任东益州刺史。诸位的情形,在下已然猜得一二,应该是不希望魏大人离任吧,在下也是经历如此情形,才从南幽州离开到这里。”
几位族老中,有见识广的,拱手道:“原来是唐刺史,久仰久仰。南幽州离此不甚远,唐大人历任在北地郡和南幽州素有威名。那草民等就不兜圈子了,您说的极对,我们正如同您的州郡百姓对待您一样,想挽留魏子健大人继续留任。所以,虽然您来赴任,但我们还是想请您上奏朝廷,转达我们百姓的意愿,同时恭送您就此离开另外高迁。”
唐永笑道:“各位父老族老,我经历过此情此景,非常理解各位的心愿,但是下官乃朝廷委任,且已经连续多次接到诏令,不得已才迟迟而来,身受皇恩哪有不遵从皇命之理,各位海涵,恕下官实在无法听从各位的好意。”
一位族老道:“刺史大人是朝廷命官,食皇禄听皇命虽说理所应当,不过朝廷的命令也有错的时候,身为命官自然也有澄清错误的责任。我们东益州地处要地,民族成份复杂,各方势力相互交错,现在之所以能安定,全赖魏刺史的左右周旋,如果魏刺史离开,东益州立刻会变成一盘散沙,莫折念生、胡琛、破六韩拔陵余党、以及关陇的各方势力,尤其地处南梁的边境,梁军会随时分化瓦解拉拢本地的坞堡,最终变成南梁或叛军的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