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脸无辜的朱熹,刘禅叹了口气。
“行吧,行吧,到时候定都哪里还是和鹏举他们商量后再决定吧。”
“遵旨。”
朱熹稍微欠了欠身,似乎又想到了什么。
“陛下,恕臣直言,若是定都就选一城市不要改变了,不要搞什么陪都制,二京制。”
“好,朕知道了。”
刘禅摆了摆手,不想在这个话题上继续纠缠下去。
“忠贤,去把李显忠和辛文郁叫进来,朕有事问他们。”
“是!”
一直旁听的高忠贤奉命下去,只剩刘禅二人留在原地。
趁此空隙,刘禅想起了朱熹此行的目的,于是他开口问道。
“朱熹啊,朕记得你是要调查战争发起原因的,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调查清楚了吗?”
“不敢说完全清楚,但也算有了些许眉目。”
这下轮到刘禅惊讶了,没想到这小子竟然还真调查出了什么东西,令人惊讶。
“哦,那你说说看,朕分析分析。”
“我认为,所谓战争发起的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活不下去了,一个是想要活的更好。
前者就比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赤眉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等等。
后者就类似于现在进行的这场战争,金人并不是活不下去,但是拿下我们大宋,他们就可以用长江以南的广袤土地牧马放羊,这样他们就能活的更好。”
“不对吧。”
听完朱熹的话,刘禅反而更疑惑了。
“金兀术他们已经活的够好了,更好又能好到哪去呢,而且我怎么感觉你都是从底层说的呢。”
“陛下圣明,其实就是底层,战争嘛,简而言之就是底层人民打架,输了没命,赢了获得土地房产金银。
如果底层人民不想打,那最多就是虎头蛇尾,安史之乱大抵就是如此。
虽然说河北人民过的很惨,但整个大唐绝大部分人是不愿打仗的。
所以这场投入大唐近乎全部兵力的内乱才能在短短八年就平定,若不是玄宗晚年昏庸,甚至战争还能结束的更晚。
至于再以后的藩镇割据,完全就是肃宗命太短,代宗急于求表面统一导致的。”
刘禅挠了挠头,他对汉之后的历史都太不太熟,最多就知道些历史大事。
安史之乱虽然也听着耳熟,但具体的原因及结果根本不能和朱熹相提并论。
相比之下,刘禅还是更喜欢杨贵妃与李白不得不说的事,安禄山与杨玉环二三事等野史。
“朕听的云里雾里的,好像懂了,又好像没太懂。”
对于刘禅的理解能力,朱熹早就有了心理准备。
“简单点来说,就是只要百姓吃得饱,穿的暖,一般来说就不会造反。
但是不可能一直吃饱穿暖的,因为……”
“朕知道!”
刘禅把手高高举起,打断了朱熹的话,“因为不可能一直有明君,万一出个昏君天下必然大乱。”
“这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陛下想想,西汉高、文、武、宣四位皇帝,雄才大略,惠、景、昭虽然有些问题,但也算是一代明君,平帝,孺子婴年幼,亡国之罪当然怪不了他们。
哀帝虽好男风,留下断袖之癖这等典故,却也废黜了王莽,将朝政握在手中,元帝也是如此,虽有宣帝‘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之语,却也算有功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