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老板贝佐斯也是其中之一。
他的创业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列出一张清单,里面有书、船、汽车、电影、CD还有药等可以买卖的商品,看看其中哪些东西在互联网上面比较好卖但是实体店中不方便卖的。
经过一番比较和调研后,他发现书是最合适的,因为市面上有数以百万计的书一家书店不可能全部放下,但是在网络上可以把所有的书都列出来,同时书的大众需求量也很大,价格相对于汽车游艇什么的也比较低,比较适合互联网的这种模式。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亚马逊的官网上线才两个月,就已经把书卖到了全世界五十几个国家,每周营业额就有两万美元,并且一直在持续的飙升,连那帮在华尔街见惯了大世面的经纪人分析师们都被惊掉了下巴,没想到互联网的这种商业模式能够有这么快的增长。
成立仅仅三年后,亚马逊于199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如果你以为亚马逊那个时候已经赚的盆满钵满那就大错特错了,贝佐斯一有机会就给商品降价,导致亚马逊的营收非常微薄,利润更是不存在的
因为贝佐斯始终相信,只要用户量增长上去了赚钱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也就是互联网界的经典理论——Get Big Fast(前期啥也别想,把用户量干上去就行了,不要在乎利润这种东西)。可能是曾经在华尔街工作过的缘故,贝佐斯知道如何让华尔街的天才们相信在前期烧钱占领市场之后,营收就自然而然增长上来,前途一片光明。
当时和亚马逊类似的公司还有Ebay。
当时资本市场已经开始看好这类的用户量增长飞快但是没有任何利润的互联网公司,Ebay上市当天发行价是18美元,收盘时达到了47美元,涨了接近两倍。
亚马逊和Ebay的这种模式逐渐赢得了资本市场的好感,投资者和创业者的热情开始高涨了起来,互联网的这种增长模式是前所未有的,短短的几个月就能获得几十万的用户,这在旧经济体系里面是想都不敢想的。
总之这几家公司就是当时美国互联网界的偶像,当时的美国企业家和投资人看亚马逊、Ebay、Netscape满眼都是星星。企业家都梦想成为下一个贝佐斯,华尔街的投资人都梦想投中下一个亚马逊!
他们的成功也许真的可以复制,至少企业家、投资者甚至用户都相信这些快速增长但是不赚钱的互联网公司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自此大批的公司开始投入到互联网化的运动中,一时间泥石俱下,有的传统公司申请一个.域名、开一个网站就说自己是互联网公司然后开始融资,年轻的创业者就开着车跑到硅谷开一个网站做生意,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公司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有专卖宠物用品的,有专门做生鲜配送的,还有专门做计算机网络相关内容的,而且大家根本不愁没钱,因为他们的背后有华尔街在输血。
开公司得要钱,想要快速获得大量的用户占领市场干掉竞争对手,就不能叫花钱,而是烧钱,互联网从业者和投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钱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投资者手里来的,不过他们当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成为韭菜。
当时金融市场,互联网行业本身的发展并不足以让华尔街的人失去理智,真正推动人们开始疯狂投机的除了人性的贪婪,还有当时政府的两个政策——降息和减税
所谓的降息就是降低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周转的利息、增加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吸引大家把钱从银行里面拿出去做投资。
具体一点就是让银行把存款的利息降低了,大家觉得钱放银行收益太低,不如就把钱取出来吃喝玩乐或者投资;同时银行贷款的利率也降低了,借钱成本低了,更多的人就愿意去找银行借钱消费或者投资,总之就是让钱从银行流向市场。
其实1995年美联储的降息跟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时候正好赶上日本房地产泡沫崩溃的尾声,日本GDP缩水了1万亿美元,美联储感觉日本经济衰退势必波及到美国,于是通过降息帮助美国企业收购日本资产同时让美元增值,让市场上更多的钱流动起来,刺激经济发展。股市通常都是经济运转情况的晴雨表,市场上热钱越多,流入到股市的钱也越多。
另外一个影响因素是减税,也就是《1997年纳税人救济法》(Taxpayer Relief Act of 1997)的实施。这个减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减税法案之一,降低了好几项联邦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长期资本利得税从28%降到了20%。
资本利得税,就是买卖资本才需要交的税,资本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只要你通过买卖这些东西赚到了钱,就需要交税。
买卖资本有长期和短期两个概念,短期就是持有时间少于一年,买卖资产收入算到你的年收入里面,和工资奖金什么的一起计算要交多少税。
如果持有时间超过一年,就按照长期税率来算,这个1997法案修改的就是长期税率,从28%降到了20%,如果你一年前花100万买了套房子,然后今天200万卖了,赚了100万,那么原来需要交28万的税,现在只需要交20万的税,省了8万块,买股票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个减税法案不仅增加了平头百姓的可支配收入,也降低了投资的成本,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投机的风气。
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想,这些互联网公司在纳斯达克涨的这么好,自己手里又有钱,虽然不太懂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但是别人都去投,我为啥不去试一下呢?
怀着这种心理,投资者逐渐失去理智,认为只要是互联网公司,直接投就行了,反正肯定涨;创业者看到这种情况更加疯狂,反正只要挂上互联网公司的名头肯定能成,干就完事儿了。
投资者盯着那些创业者,仿佛在说:创业吗?上纳斯达克的那种?
这场大戏在投资者和创业者的推动下,迎来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