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慈否决了玄难的提议,说道:“不妥,两位皇帝,一个心狠手辣弑君杀兄,杀母篡位,听说现在东京的狗,都不敢叫的大声了,这得多厉害啊!”
“我大宋开国以来,你们见过这么凶狠的皇帝吗?我是没见过。”
“就这么凶狠的皇帝,永乐皇帝居然能够逃出东京,收服西军,还能营救范纯仁等大臣,与靖国皇帝分庭抗礼,可见也是一个人物。”
“我们分头落子的小算盘,怎么可能瞒得住这两位?恐怕会适得其反。”
“再则,少林寺最重要的是团结,假分裂很有可能变成真分裂,不能这么搞!”
玄慈之所以否定这个提议。
真正的原因是一旦少林寺分裂,他原本可以掌控的一个少林,就变成了半个。
而且,万一分裂出去的那一半赢了怎么办?
那他玄慈还是少林唯一的太阳吗?
因此玄慈坚决反对少林寺分裂。
“确实没必要分裂。”玄寂道,“要不我们封山?反正我们寺里不缺钱,封山几十年也不痛不痒。”
少林寺封山也不是一次两次,但都能挺过来,就是因为少林寺钱多。
自古以来,宗教机构往往充当金融机构的职能,例如西方的圣殿骑士团,最后就是因为放贷给法国国王,法王还不起钱了,就来了所有背债人的终极操作----杀掉债主。
法王决定杀掉债主,吞其财富,悍然发动黑色星期五,圣殿骑士团因此覆灭。
宋朝的和尚庙,也大部分是金融机构,比如现在大宋最出名的金融机构,就是东京的大相国寺,贷款业务办的非常好。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佛门圣地,自然也不能让大相国寺专美于前,也有大量的放贷业务。
自古以来,放贷就是最赚钱的生意,没有之一,不然日后的互联网和房地产就不会殊途同归,都走向放贷的邪路了。
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金融机构,主要是来钱来的太容易了,很多狂信徒甚至把家产全部捐给寺庙,寺庙积攒了大量的财富,又不事生产,可不就剩下放贷,以钱生钱了吗?
放贷实则是少林寺第一大支柱产业。
而少林寺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就是收租。
除了是着名的金融集团之外,少林寺还是本地最大的地主之一,坐拥几乎一县的土地,少林寺周围的村民,几乎都是少林寺的佃户。
例如萧峰的养父母乔三槐夫妇,就是少林寺的佃户。
而无论是放贷,还是收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钱要回来,而要钱,就需要豢养打手。
不然佃户和债主,都不会心甘情愿的交钱。
少林武功,号称天下第一,号称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武僧人数众多,甚至可以与小型军队对抗。
这个经济系统就闭环了!
少林寺实际上就是以放贷和收租为真正的营生,用赚到的钱来豢养打手,也就是培养武僧,然后进一步开办武校,培养俗家弟子,安排俗家弟子去达官贵人家里看家护院,或者干脆从军,扩大少林寺在军政两界的影响力。
至于对于喜欢文化的最上层,少林寺则发挥自己禅宗祖庭的招牌,采用文化和信仰战略,拉拢那些最顶层的文官和贵族,这也是佛门的惯例。
比如佛印和尚早年就黏在苏东坡身边,碰瓷苏东坡,给佛门增加流量。
整个体系打造下来,少林寺才真正具备了领先其它门派的优势,遥遥领先!
自南北乱世以来,多少门派灰飞烟灭,但少林寺却屹立不倒,一直到清朝,少林寺还是泰山北斗,是武林之中的霸主。
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意识形态的捆绑佛教这个大宗教,经济上以放贷和收租为根基,培养武僧,结交权贵,底蕴深不可测。
哪怕少林寺短暂封寺,也能吃老本几十年都不差钱,这是什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