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领导者,中庸原则得时候把握,两边都不得罪是最好的办法。
“傅将军讲的有理,李翰林也讲的有理,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之下,各旗可以根据情况自行选择是否带棉袍。
至于军粮,各旗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带三成。”
朱棣命令道。
“燕王.....”
“谁都莫要多说,我意已决!
明日三更生火做饭,五更出发!”
朱棣大声制止,而后离开了中军大营,径直往王府而去。
燕王走后,傅友德冷哼了一声而后看了一眼李翰林,气冲冲的离开,今日他是彻底记住了这个名字。
尽管傅友德如此对他但李翰林仍旧选择以礼相待,拱手道别。
离开中军大营之后,李翰林也回了王府前往偏阁,他前脚刚到偏阁朱棣后脚便到,身后的侍卫还带来了盔甲。
“翰林,究竟是怎么回事?”
中军会议之上,李翰林必定有难言之隐,这一点朱棣早就看出来了,特来问究竟。
李翰林示意朱棣让亲兵离去,朱棣也听了他的意思,朝身后摇了摇手,示意亲兵在宅院之外等候。
见环境安全,李翰林这才小声道:
“如果燕王能听我的,此次大战不费一兵一卒便可拿下乃儿不花,但这实现不了,即便是燕王听我的你底下的那些老臣仍旧不会听。
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吃吃亏,如此我在军中的话语权便更高,只是这吃亏可大可小,士兵死多死少罢了。
傅将军多次对我摆脸色我都以礼待之,一是因为他看不透局势,二是因为此次大战少了谁都行,唯一不能少的便是您和傅友德。”
李翰林对这次出征似乎胸有成竹,也将燕王军中的情况看的清清楚楚,之所以低调谦虚,就是为了大局。
正如李翰林分析一样,底下的那些老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听李翰林指挥,如果自己强压,反倒会扰乱军心,如此一来便更加麻烦。
老将们和自己想什么李翰林心中有数,唯独心中的秘密没有说出。
“翰林分析的对,这些老臣固执的很,又如何会听你这个新人的?说吧,如若你担心的事情出现,我们又何办法补救?
老臣那边能备齐棉服多带三成的军粮已经是他们最大的退步,即便是我的命令说下去有些总旗也依旧不会带。”
这一点朱棣自知。
“感谢殿下信任,我也知道殿下今日一定会来,你稍等一会!”
说完李翰林便起身前往书桌,快笔写了两个锦囊,而后递给了朱棣。
“王爷,刀枪无眼,翰林这三脚猫的功夫也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倘若我战死沙场,请在危急之时打开锦囊,记住,先蓝后红,如若没到危急时候,切不可打开!”
锦囊?
看来李翰林还是不想说出一切,能给两个锦囊已经是最大的退步,难道这场战争真有什么天机不成?
“燕王,此战关乎你在皇子中的地位,关乎你燕北的未来,且不可大意!
或许这一战关系到储君的定夺……”
李翰林欲言又止,有些话说一半便好,说透了便没意思了。
储君的定夺,储君不就是太子嘛,这还有什么好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