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以上,已经不省人事,再喝便要出人命了!”
朱棣也醉的稀里糊涂,打了一个饱嗝而后说道。
“那此事便成功了九成!
等着吧,明日上午,您就准备带兵进入陁都吧!”
李翰林自信的道。
........
燕王带着十几万人马去了陁都,而晋王竟然在大道之上扎了营帐,口口声声说自己身体有恙,结果那晚还花言巧语宠幸了一名舞女。
作为王爷,晋王确实不是什么好鸟。
一天的时间转瞬即逝,眼看着军粮只够最后一餐而朱棣的信使却迟迟未到,这下晋王才开始紧张。
去不去陁都成为他此刻最纠结的问题。
若是去了而前方正在激战,那他去了岂不是送死,若是不去,自己退也不是进不是。
“该死的信使!
不会是摔死在送信路上了吧!”
晋王担忧自语。
事实上朱棣自己都醉的不省人事哪里还有心情管这个不中用的三哥,李翰林虽然想起了此事却也没有着急处理,原因当然也简单,那便只有三个字——看不惯。
大战之中,死个王爷和死一条狗没什么区别。
一番纠结之后,晋王最终选择了与燕王汇合,因为撤军回燕北绝无半点可能,于是乎大军饿着肚子缓缓向陁都进军,当他们到达陁都之时,又死了将近百人。
这一场战争,两个王爷的对比太鲜明,朱元璋十分器重的晋王并没有表现出该有的英武和谋略,怂包软蛋一个。相反,燕王却截然不同,有那么几分王者之气。
第二日清晨,大雪停了,东边竟然出现了鱼肚白,不多时,太阳竟然出来了。
门外传来喜报:“燕王,乃儿降了,咬住也降了,这里是受降名单、器械、军粮.......”
李翰林举着喜报冲进了燕王的营帐,一把拉起散发着酒味的燕王。
李翰林的喜报仿佛一剂强效醒酒针,朱棣瞬间清醒,看着这密密麻麻的受降名单、粮草、器械,朱棣喜极而泣。
漠北之行历经一月有余,终于可以结束,但此刻,他最感激的还是李翰林:
“此战本王虽有些功劳,但翰林居功至伟,如若没有翰林巧出计谋两次救部队于水火,或许我们二十万人早已经是漠北的冻土。
回到燕北,我要给翰林请功,让父皇封你做国公!”
朱棣拍了拍李翰林的肩膀,大笑道。
李翰林似乎并不开心,只是提醒道:
“升官发财的事情我真不在乎,你知道的,我心中只有南康也唯有南康!
好了,燕王殿下,这些事情以后再议,当务之急就是受降和接管陁都,现在的状况看似和平但实际上暗流涌动,我们应该有所防备。
等明军顺在在陁都驻兵且乃儿不花和咬住跟你回了燕北,此事才算成功!”
李翰林沉声道。
朱棣敬佩的点了点头,这个时候换做是晋王早就欢呼雀跃了,但李翰林依旧能够如此镇定,不骄不躁,实在是人才啊。
听了李翰林的意见,立马召集了所有武官开始受降,乃儿不花虽然没什么名堂,但丞相咬住李翰林还没见过面,万一他要是闹出什么波澜,一切都前功尽弃!
史书上虽然讲了燕王肃清漠北,可没细讲中间的过程,万事还是留一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