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勋是大明开国勋臣,武定侯郭英的五世孙。
正德年间便镇两广,入掌三千营。
朱厚熜继位,他更是果断认清形势,准确站位,毫不犹豫地支持“大礼论”。
皇帝也对郭勋恩宠万分,甚至安排他监造京城四郊的天地日月四坛。
在勋贵和武将势力衰弱的大明中期,他称得上一枝独秀,这自然离不开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深沉的城府。
按道理在武举这样重大的事情上,以郭勋的性格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可有些事情偏偏明知道是错的,他也不得不做。
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大明的文武之争。
有明一代,文臣武将谈不上势同水火,但也相差不了多少。
土木堡事变之前,两者尚且谈得上势均力敌,朱元璋杀了开朝功臣,还有靖难功臣顶上,再加上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马上天子,武将们虽说不能时时占上风,但到底还能压得过文臣。
可明英宗的一场大败,让还算平衡的朝局彻底崩溃。
武举,已然成了武官们救命的一根稻草,或许是牵住他们官位的一根麻绳。
身为武官集体当中的一分子,享受利益的人之一,郭勋即使再怎么三令五申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武举,可也逃不过人情世故亲戚往来。
夏言的话,犹如数九寒天,一盆冰水倒灌而下。
郭勋忍不住挥拳,就想要捶他。
可一看对方那细胳膊细腿。
自己是侯爷,又一大把年纪了。
实在丢人!
“砰”——郭勋含怒捶桌,将桌上摆放的一个精巧陶瓷记时仪给震碎到地上。
平日里他无数次骂自己的儿子郭岩不学无术,可还是把孩子送给他的作品珍而重之地摆放在大堂。
往日里他逢人就夸,恨不得全京城都知道这是自己儿子的杰作。
现在他却气得连这东西碎了,“都不在乎”。
武将们连忙退后几步,少数的几位勋贵更是慌张起身。
他们娴熟地往柱子后面躲,不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见郭勋的怒气值还在上升,章方勋,京城副都指挥使,心一狠赶忙抱上了郭勋的大腿。
“大人,武举并非全是庸才呀!”
郭勋怒目而视,“说清楚,敢骗老子你知道是什么后果?”郭勋挥了挥醋钵大小的拳头。
章方勋吞了口唾沫,将甘肃行省发生的一件奇事娓娓道来。
“鞑子侵犯长城,小股人马侵入边境,榆林山区的一个小村落,数十户农民尽数被屠!”
郭勋握拳捶桌,“该死的鞑子,就该把他们杀个干净!”
诸位同僚眼见郭勋的怒气值不降反升,也纷纷瞪向章方勋。
“一位武举童生恰巧路过甘凌镇,目睹屠村惨状之后,便一路尾随鞑子而去,以一当十为百姓报了仇,甚至一人一马赶到榆林城下,手刃鞑子数百人。”
“好!这才是我大明的好男儿。”郭勋怒气下降,只剩三两点火星,虽然也十分吓人,但章方勋却清楚郭勋的火气快消完了。
“此人何名?”
“俞大酋!”
“也正因他为民报仇,错过了今年的武科考试,只能明年再来了。”
“武举可以再等,报仇一刻也不能缓,真性情,真豪杰!”郭勋哈哈大笑。
俞大酋,就此进入了帝国上层的眼中。
周围的同僚悄悄对章方勋竖起了大拇指,心中对这位俞大猷更是平添了不少好感。
“拿笔来!”
郭勋泼墨挥毫,书法豪迈。
“此子,大仁!大义!大勇!当通传天下,旌其所为。”
他一时文思泉涌,仿佛自己就站在榆林长城,洋洋洒洒几百字就跃然纸上。
章方勋心中感慨,只要这俞大酋不是烂泥扶不上墙,往后就有天大的造化了。
收起大方纸,郭勋满意地看了看这篇文章。
他冷冷地扫了冒着虚汗的几人,“我去大都督府向蒋都督通传此事,尔等好好想想明年的武举该怎么办!”
远在甘肃的俞大猷自然不知道自己的名声已经传到了京师,甚至不久之后会传入帝国最高掌权者的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