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此以往,各人的能量形式发生了转化。
有灵魂力强大的魂修,有体魄强悍的武修,有专于剑道的剑修,也有深耕于琴棋书画等领域的各种副修。
人的能量不会消失不见,本身也没有高下之分,只不过是高智商的人在当今世界能集聚更多的能量,将擅长魂力者、体力发达者的能量也能为我所用。
即古人所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所以,当代的人们都追求智商高、修为高深。
智商的差别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日积月累而形成的,这就是能量形式的转化,智商的提高使在这方面的能量变的精纯。
在能量一定的情况下,长期的投入结构的不同,导致了修为产生了差异。
而修为和智商的差距又反过来影响能量的损耗。
能量不仅会在个体之中有不同形式的转换,还会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主体间的转移。
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寿与天齐。
如果想修为高,事业发展的好,同样需要投入能量。
在能量总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能量的分配此消彼长,如果投在个人身体上的时间和精力多了,投在另外两个方面的能量就会相应减少。
正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样,如果家庭和睦、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同样会促进人的发展,人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使人在短时间内能处理更多的事情。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量还有集聚的效应。
拉长时间的维度,从祖孙代际的角度继续探讨这个问题。
三教文化中,儒家、道家和佛家都提倡积德行善,不过各家对积德行善的果报有不同的看法。
佛家讲前世、今生和来世,前世的因成就今生的果,今生的因铸就来世的果;
道家讲个人成仙飞升,今世因今世报;而儒家讲上一辈、这一辈和下一辈三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佛家行善积德是为了修成正果,脱离轮回;道家是为了修道成仙;
儒家主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积累善行的果报并不一定在自己这一代身上,而有可能在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身上。
从过往经验看,但凡坚持行善积德的家族,能够穿越历史的时空,越发展越旺盛,且代代有贤人;
而作恶多端的家族,人丁稀少,灾厄不断,过的自然也不好。
一个人能量总体守恒的,如果将时间和精力用于行善积德,用于作恶的时间和精力就少了,积累起来的能量就会推动着人往积极向上的方面发展,对人的能量就会有补充、进益的作用,人就能积聚更多的能量。为什么会这样呢?
时间越长,能量的集聚效应越明显,就实现了有限的生命,聚集无限的能量。
人生是个能量体,总量保持稳定,人对能量进行投入时,并不会引起能量的耗散,能量的形式发生了转化或者转移。
有的转化为智商、有的转化为体力,有的转移到自己的儿子或者孙子身上,不管形式如何转化、如何转移,能量总体保持恒定。
能量还有集聚效应,能量投入到行善积德中去,放大能量的聚集效应,福及子孙,传之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