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五年,时值岁末年冬之际,大明边陲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戮持续了半月有余。
沿海小城瑞安,这个被朝臣所遗忘的乡野之地,近期惨遭屠城。
当战败消息传回朝堂,当屠杀的消息传回朝堂,朝野一片哗然。
文官尽皆主战、武将纷纷请缨,朝堂上群情激奋,久不入朝堂的嘉靖帝也义愤填膺出入朝堂,意欲派兵征伐。
想那小小倭寇,插标卖首之徒,土鸡瓦狗之辈,尚不知礼义廉耻,直不起的脊背俯首称臣耳,赐名倭国悻悻然以是恩赐,盗求华夏文化之篇页便已沾沾自喜,欲撺主求荣。
近年来,倭寇者猖獗,犬视沿海,流窜作案,杀人者不计其数,掠夺者数以万计,频发劫动,屡屡扰我渔民,使我民众人心惶惶,屡屡毁我社稷,撼我大明根基,竟有大不逆之举。
“宣戚继光觐见。”
只见从殿外走进一身着鱼鳞甲,定眼细瞧,此甲非铁非金又非银,尚没有铁甲之坚硬,却有锦缎之如软,尚不如金银铠之亮眼,却有护身裹体之功效。
见得那戚继光止身殿门,解下腰间佩剑,迈步走入大殿,步履轻盈,悄无声息,临到近前群臣方能仔细端详,原来此甲真乃纸片制成,配以绢布,故而此般轻盈。
“原来如此”纸片甲正是戚继光潜心钻研适用于沿海潮湿环境,适应敌寇之刀剑攻击的特殊性防御盔甲。
上到近前,戚继光俯身下拜,双手一甩,身后一领绣花白袍,无风自动顺其腰腹缓缓落下。
“参见陛下。”铿锵之声,响彻大殿,不由得嘉靖帝仔细端详,戚继光,身高八尺有余,虎背而熊腰。
“爱卿平身。”戚继光起身之际,那微抬起的面容令人难以忘怀,头覆虎头盔压至眉梢,一双剑眉分列左右,两只丹凤眼摄人心神,直挺的白玉鼻将面容一分为二占据中心,顺其下看,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说话声铿锵有力。
“爱卿,近日东南沿海倭患频发,朕欲发兵讨之,可往?”
戚继光答道:“回陛下,臣愿之。”
“甚好,两万兵够否?”
“陛下圣明,两万绰绰余。”
戚继光讨过圣命,谢辞陛下,不日便整装部队,开拔瑞安城下。
瑞安城下,没了往日喧闹,少了人声鼎沸,缺了些生气。剩下的,却是那残碎的城墙上布满血渍黑色印记,却是那横尸瑞安内外的躯体。
冬日的黄昏,几只枯鸦盘旋在上空呱呱的凄惨着叫着,胆大的早已趁着夕阳的温热,驻足尸体上,吸食血液,嚼其腐肉。
不远处,几声犬吠,惊得乌鸦四散飞去,而那只野狗却冲向了近前的尸体。
此狗,头如梭、腰如弓、尾似箭、四个蹄子一盘蒜,善奔跑,性刚烈。
瞬间狗声、人声夹杂在一起,声声惨叫传向远方。
两三个呼吸间,一个四岁左右男孩从尸体旁爬了出来,只见他矮小的身躯尽是血渍,发黑的血液染红了整个男孩,从头到脚,竟没有一丝洁白的肌肤流露在外。
脸上看不出表情的他,嘴里正咀嚼着什么,手中利刃此时正滴答、滴答、滴落着鲜血,那只野狗这一回合仿佛没有讨到好处,早已夹着尾巴逃撺了出去,血液顺着它逃走的路线滴了一地,在其不远处呲牙盯着小男孩。
只见小男孩看了眼野狗,露出一排沾满血肉的牙齿,眼神散发出的冷漠令野狗不自觉的又往后退了几步。
见状,小男孩继续将头扎进了尸体里,随着尸体的一阵蠕动,小男孩又饱餐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