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叔多虑了,观主并无此意,观主说此剑可助小师叔修行,特借给小师叔半年。”
林辰安这才重新接过名为“不仁”的佩剑,不解道:“助我修行?怎么个助法?”
道士摇了摇头:“观主并未直言,只是让我交由小师兄。”
林辰安不意外,张清雨永远是这么神神叨叨的。
就像个娘们一样,永远不把话说清,让人去猜。
不知张清雨如果知道林辰安此时所想,会有何感受,会不会后悔他一时心软所做的决定。
林辰安手指轻弹不仁剑身,听着这清脆的声响,思考着张清雨将剑交给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不仁,名字应该是出自《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是说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在穿越之前,不,应该说在他加入白云观之前,他与大多数人都进入了一个误区。
那便是道家学派一直讲究的是无为而治,理所当然就理解成了不作为,觉得老子的内心多少有些不仁慈。
就如同他几月之前在国子监中解释的道家之道,一边看戏,一边淡定的看着别人被杀。
随着加入白云观,对道家的逐渐了解,他现在有了新的看法。
道家思想的原意是希望大家能够沿着自然的规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不是毫无作为。
无为和不仁是一种辩证的关系。
天地不仁就是天地的规律,天地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因此天地不会怜悯,你就要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你自己的无为,然后才有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例如突然发生了洪水,不会因为你是平南王世子,就会绕过你去,也不会因为你是老鼠,就专门的把你消灭。
要想活命,只能自己想办法,自己努力。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天地可以无差别的对待每个人,那么人呢?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之为圣人,林辰安觉得应该是像孔子那样的人。
孔子在教学的时候提出两个理念,一个是有教无类,一个是因材施教,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不分贵族还是平民,都很虚心的教导。
除此之外,孔子也会放下自己老师的身段,向自己的弟子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这样的为人师表,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好的老师和贤者了。
在他的眼中,对待谁都是一视同仁的,只有做到内心的平衡,才能无差别的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和自己所教育的学生。
林辰安觉得老子告诉大家的是,天地的仁是天地间的规律,你在规律之中怎么做都可以,天地是不会区别对待某一种生物的。
圣人的仁是不以任何外在的事物影响对你的态度,这就是圣人的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