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第一批珍妮纺纱机正式亮相,数量只有二十架。
提前挑选出来的二十个纺织工人准备就绪,第一天的纺纱量就惊呆了包括荣丰商行见过世面的郑银发。
“县……君夫人,这一日数量之前的五倍还多,以前一百人完成的公工作,现在只需要二十人了?”
唐悠悠摇摇头,“不止。今天工人们都不熟练,熟练后产量会更高。”
正常来讲,珍妮纺纱机比普通的纺纱机多了7个纱锭,是普通纺纱机效率的8倍。
郑银发双眼放着银子的光芒,看纺纱机像看印钞机一样,“了不得,了不得,江南最好的黄氏纺纱机,最多只有三个纱锭,咱们有八个。”
“发了,发了!”
黄氏三头纺纱机,传说是黄道婆发明的,效率是普通纺纱机的三倍。
但因为一直被江南官商严格把控,不让外流,其他地方很难见到。
“县君夫人,这纺纱机是何人发明,叫什么名字?”
对于这个问题,唐悠悠又编了一个故事,“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这是我们在一本不出名的杂记上看见的。”
“当时就这一页的画,单独夹在里面,上面写着珍妮纺纱机几个字。”
“想必是一个叫珍妮的人发明的?”
至于那幅画和杂记,乔震傻了那几年被他弄丢了。
找不到。
现在只有游太白画的几幅。
郑银发念了两遍才念对珍妮的名字,“这个珍妮老先生,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对于唐悠悠编的故事,他深信不疑,华夏几千年历史,厉害的人多了去了。
事实上,早在珍妮纺纱机问世前400年,1313年《王祯农书》上,出现了一种长6米,宽1.5米的巨型纺纱机。
可以同时纺32个纱绽,效率是珍妮纺纱机的4倍。
但后来失传了。
可惜。
唐悠悠懒得澄清郑银发对“珍妮老先生”的误会,努力让来福县的纺织业卷起来才是正事。
有了效率超级加倍的珍妮纺纱机,“来福县纺纱厂”不断扩大。
销路和原材料都由荣丰商行解决。
以往来福县周边的蚕茧或生丝,经过商人的人,大部分流转至江南一带。
现在,荣丰商行出手,提前将百姓和本地小贩手里的生丝全部定下来。
再加上来福县县衙的信誉背书,百姓当然愿意出售给自己人。
等到生丝收购季来临,那些外地商人和往常一样大摇大摆来收东西的时候,发现门口一个人也没有。
要知道,往年的这个时候,门外可早就排了好长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