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十月初六。”
。。。
殷都,朱府。
朱门挂白幡,兵部尚书朱佑堂战死苍同城,天子追封安国侯,如此也算是对朱家满门忠烈的交代。
即便是做了尚书,可朱家依旧简朴,当年朱友钧离家的时候是什么样,这次回家依旧还是什么样,一身白衣孝服的朱友钧看着四周熟悉的家具布置,不免想起那个成天阴沉着脸的老父亲。
厅前的《雪夜赶考图》依旧醒目,可是赏图的人却已不在。
门外,上了年纪的老管家红着眼来到厅外,拱手说道,“少爷,朝廷来人了。”
“我爹已经没了,让来的大人都回去吧。”朱友钧皱眉说道。
老管家并未离去,而是继续说道,“来的人是胡尚仪胡大人和于公明于大人,公子,他们二人您真的不见吗?”
“胡尚仪和于公明?”朱友钧略微迟疑,随后无奈摇头说道,“让他们进来吧。”
老管家拱手退去,片刻之后,如今是吏部尚书的于公明和刚刚被提拔为吏部侍郎的胡尚仪便走来进来。
少时好友再见,谁能想到多年以后的他们会是如今模样,物是人非事事休啊,纨绔头子宁延宁五少坐镇项州,名副其实的项州二把手;在国子监读书本该有着大好前程的魏正醇清名留竹帛为了大奉鞠躬尽瘁,最后枉死刀下;他朱友钧从一个不学无术的大官之子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奉镇南军的大将军;还有胡尚仪,最为默默无闻的他也坐上了大奉的吏部侍郎。
“友钧。。”胡尚仪嘴角颤抖,故人再见,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朱友钧只是默默点头,现在的他们都不再年轻了,也不再是跟在宁延身后的那群少年了,成长就在一瞬间,胡尚仪成长在父亲病故之事,那天的他哭了很久很久;而朱友钧的成长在什么时候,应该是在自己第一次领军与南戎交战,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的时候。
早在魏正醇尚在之时,魏正醇就给他说过关于他们几个的故事,宁延宁五少,殷都人尽皆知的大纨绔,每天不是在惹事就是在惹事的路上,不管你是王公贵族还是豪绅富商,只要敢得罪他,那下场不是断胳膊就是断腿;兵部侍郎朱佑堂的儿子朱友钧,他是宁延的铁杆跟班,人高马大,虎背熊腰,因为生的黝黑,即便穿着价值不菲的锦缎绸罗,也会给人一种土匪穿新衣的感觉;还有胡尚仪,胡家公子,和宁延,朱友钧他们不同,胡尚仪就是一个本本分分公子,虽然跟着宁延,但却从未做一点有辱门风之事;再有他魏正醇,一个在国子监求学的死脑筋,本来还有一个吴家公子,但这个吴公子却是一个心思不纯之人,最后也是自食恶果。
于公明当时就问,你们四个性格迥异为什么还会聚在一起啊,更何况宁延是人尽皆知的纨绔,跟着他不是近墨者黑吗?
接下来魏正醇的话奠定了于公明之后为官待人的基础,魏正醇站在国子监的小亭前,望着水波粼粼的滏河河面,缓缓说道,宁五少被殷都百姓诟为殷都之祸,纨绔之首,却不知他所为恶的皆是殷都恶霸,可曾听闻有普通百姓被宁五少欺负的事情?众口铄金,百姓的情绪是最容易被煽动起来的,他们对世间不平之事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嫉恶如仇,所以难免被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若是你真正的和宁五少接触过,就会发现,他才是真正那个心有家国之人;还有朱友钧,朱大人的清名在朝堂上有目共睹,虎父无犬子,试问朱友钧就算为恶又能恶到哪里去,更何况,百姓对朱友钧的恶意也是因宁五少而起;若是朱友钧和宁五少都是殷都为祸一方之人,朱大人岂会袖手旁观?
于公明低头不语。
魏正醇继续说道,胡尚仪就是个读书人,他读书但不读死书,他尊儒但不盲信,这也是为什么他不进国子监的原因;至于我,说道平日里与他来往的缘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我魏正醇看人绝不会错,我相信宁五少之后必是大奉栋梁之才。
若非魏正醇英年早逝,只怕现在殷都局面绝非如此。
“朱大人之事我已知晓,节哀顺便。”胡尚仪拍着朱友钧的肩膀说道。
于公明也走上前去,稍稍颔首,“朱将军,老尚书是国之砥柱,牺牲在苍同城是我大奉的不幸,但事已至此,还望将军节哀顺变。”
“于大人,尚仪,你们放心,我朱友钧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父亲,公孙将军皆因北蛮而死,我这条命是他们给我留下的,我朱友钧回来的路上就发过誓,回到殷都后,我要重建镇南军,横扫北蛮,用慕容灼灼的人头告慰我父亲和公孙将军以及牺牲的十多万将士的在天之灵。”朱友钧的语气坚定又决绝。
胡尚仪和于公明同时拱手,敬重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