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忙道:“大人,你以一人之力救了连云堡,也救我阿玉一家人,是我们一生一世的大恩人,如何能再让您一人犯险,这周围的情况我也很熟悉,不如让我先去试试吧。”
李飞淡然一笑,这些西域的人果然最讲究这些,恩是恩,仇是仇,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快意恩仇!
他把没吃完的肉干塞进怀里,道:“没事,放心吧,现在的我还不是死的时候!回见!”
纵深一跃,消失在密林中。
【闪烁】!
几个瞬移来到了阿弩越城旁,藏身在树冠上观察情况。
城墙上伤痕累累,城外围了整整一圈的吐蕃士兵,帐营连绵不绝,无边无际!
他心中暗喜,看来还行,居然还没被攻破,这阿弩越城历经历代小勃律王不断加固修建,城高三丈,外有护城河,内有瓮城,确实是易守难攻。
作为皇城,里面的粮食储备应该是不少,而且高山上不断流下的雪水,也不存在被断绝水源的可能。
下一步怎么办呢?
自己一个人再厉害,要想打败一万人吐蕃士兵那绝对是地狱级别的挑战难度,要不还是玩老本行吧。
作为一个杀手、刺客,最擅长的当然还是刺杀了。
入夜以后,把吐蕃军队的军官来个一锅端,杀个一干二净,看明天你们还怎么搞!
这时就得先说一说吐蕃的军事制度了,大唐立国二百多年,周边的民族挨个打了一遍,双方之间互有胜负。
不过和这些游牧民族的战争大多数是边境冲突,如契丹、薛延陀等,虽然大战不断,但其实对中原王朝政权根基影响不大,就算是当时强大的突厥也是如此。
真正让大唐王朝感觉到灭国危险的还要数立国时间和他们差不多的——吐蕃。从大非川之战开始到唐朝灭亡,双方之间一直缠斗了200年。而真正让大唐王朝对于吐蕃忌惮的不但是因为他们曾经攻破长安,而是和北方游牧民族喜欢抢了就跑不同,吐蕃是想要真的取唐朝而代之。
《旧唐书》记载:西戎之地,吐蕃是强。蚕食邻国,鹰扬汉疆。叛乍服,或弛或张。礼义虽摄,其心豺狼。
其实在唐代的时候吐蕃的气候和环境还没这么恶劣,所以他们的经济发展不弱于唐朝,而且特殊的地理环境让他们可以居高临下攻击唐朝,而且严酷的高原环境高原氧气稀薄,长期居于平原的唐朝人很容易患上高原反应,而且进攻吐蕃的战略成本很高。
吐蕃虽然是农耕政权,但其发展还是相当于中原社会的奴隶制晚期,主要还是和北方的突厥和契丹一样的部落社会。在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之后,他将这些部落进行了系统的划分,将每一个部落分为“东代”,其实就相当于千户,这些东代有自己的酋长称之为东本,在平时实行军政一体的政体。这些以东代部落为基础序列的军事行政组织在攻城略池、驻守要塞中发挥了巨大的战略作用。
除了部落制的军政一体之外,和唐朝的府兵制相似,他们的军队也是义务兵制度,即成年男子都要有被部落征集打仗的义务,平时东代会组织青壮进行生产活动,而到了战争时期,这些人都要上马作战。这些作战也是各个部落自行组成军队,由东本带领,听从赞普(国王)或受托大臣的统一指挥。
和古代秦国军队一样,尚武的吐蕃人对于军人的地位很看中,都是一人从军,全家光荣。在对于军队的奖惩制度上也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对于战场表现勇敢的士兵则是奖励田产和奴隶,临阵脱逃士兵会被永远唾弃,并且在社会风气的氛围下也形成了尚武的风尚。
《唐会要》就记载:“以累世战没者以为甲门。临阵奔逃者。悬狐尾于其首。表其似狐之怯”
所以整体来看这种军事制度,让他们能保持强盛的持续作战能力,全民皆兵也降低战争成本。这种奴隶贵族军事制度,相对于农耕民族的职业兵制度,无论是在兵员的训练和动员上都有强大的优势,部落东代制,对于下层士兵的凝聚力更强(偏向于清末湘军、淮军的父子兵)。
当然这种制度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如果没有一个强势的赞普,那很快就要四分五裂,内乱不断,毕竟向外扩张才是唯一的共同利益,也只有这种利益才能让各个部落暂时地团结在一起!
李飞打定了主意后,准备靠在树干上歇息一会儿,晚上夜入大营,绝对是一场消耗精力的刺杀,此刻最好还是养精蓄锐。
突然,咚咚地战鼓声敲地震天!
吐蕃的士兵不断集结,看来要发动一场总攻了.........
他娘的,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啊!
李飞站起身来,活动了下身子,没办法,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还是得大干一场啊!
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