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以来三省六部九卿多有涉及,赵鼎拣选品德高尚、能臣干吏充任。
朝堂为之一新。
大有新朝振兴之势。
岳相公利用赵鼎的威望,内阁便又开始政体革新,淘汰庸吏、提拔能臣。
大宋三大弊政:冗官、冗兵和相对应的冗费。
明明一个官能做的事情,官家必须分权几个,好像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官员造反一般,因而导致官多事少,还互相推诿,又致使养官费用居高不下。
新政后,帝国分为四级管理:内阁——行省——州(府)——县。
内阁定为群相制,与军国大事若内阁大臣意见相左,便“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内阁大臣官级为:从一品,加太师、太傅、太保衔为正一品。
行省机构为布政使从二品,可设幕僚主簿。
提督正三品,按察使正三品。
又加了学政,负责行省内教化、资助和培养学子。
学政官级为从三品。
州府配制相同,只是官级比州官高一级。
州、府级设为:知府/知州、通判(协助主官处理政务)、兵马都监。
除了京城府尹,天下知府分为上、中、下等府。
知府上府正四平、中府从四品、下府正五品。
通判、兵马都监只所在知府降半级。
而州级也分上、中、下等州,上等州知州正五品、中等州知州从五品、下等州知州正六品。
所属通判和兵马都监又比知州将半级。
县级,只配置知县、县丞、县尉。
知县官级为正七品,县丞和县尉为从七品。
组成帝国官员权力结构。
内阁又将众多的散官停放俸禄,只给与田地,按级别免除徭役和田赋。
如此解决的冗官问题,为帝国节省下近三成国库银两。
岳相公、韩世忠和赵鼎对军制也做了改制。
禁兵(野战军队)制改革为:枢密院——四镇(东西南北)大将军——四安大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校尉。
枢密院枢密使官级从一品,副枢密使官级正二品,加太师、太傅、太保为正一品。
四镇大将军官级为正二品,主一方征战,节制诸将,并不常设,战事一毕便裁撤。
四安大将军官级为从二品,可开府建牙,设置幕僚佐官,以安抚震慑一方。
杂号将军官级为正三品,与提督相同,统帅一路军马。
杂号将军即是:如武威将军、建武将军、伏波将军等等,比大宋设置的都统制、统制、统领威风了很多。
偏将军官级为正五品,比兵马都监稍高,统帅一师兵马。
校尉官级为正七品,管辖一营兵马。
各级副将再降半级。
废宋朝军制,改为:百人为一哨,设哨官或都头。
五哨为一营,设校尉。
五营为一师,设偏将军。
五师为一军,设杂号将军统领。
此为常设军制,战时有四镇大将军、四安大将军等节制诸军。
政体和军制改革后,成为“绍兴革新”。
中央户部只负责给养禁军。
厢军由各县、洲(府)、行省承担,或以徭役、或以钱粮抵扣,如区域发生战乱,中央户部再自行补助。
如此冗兵弊政便彻底解决了。
也改变了两宋外干内强的尴尬局面。
三人事毕,沏上杨沂中所赠新茶,皆长出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