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珍宝而动心,说明了如今的张绣的“性”已经养成了。
言辞中对董卓毫不客气,甚至有深恶痛绝之意。这无疑是张绣在向着李儒在释放着信号,本将军绝不是董卓那般的行事暴虐不仁之辈,你看着办!
张绣的言辞中虽然对汉室还是维护的,但是对于汉室以及国之御器毫不避讳的谈吐,却透露出了另外一种李儒完全清楚的意思。
更别说李儒最开始还向张绣表示要助其“建功立业”,张绣听后却毫无反应这其中暗含的意味了。建功立业有很多种,匡扶汉室是建功立业,成王霸之业也是建功立业,那到底是哪种建功立业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能够将传国玉玺说送还给汉室就送还的人物,并不一定说明这个人到底有多么赤胆忠心,而有可能这个人真正想要得到的不只是传国玉玺这种象征性的东西而已。
深吸一口气,李儒不复两股战战之态,再次从怀中从容掏出两个不大不小的锦囊,躬身递给张绣。
张绣一只手接过一只锦囊。从手感而言,其中一个装的是一些大小相同的颗状物,并不重。而另一个锦囊却是被某种物体装的鼓鼓囊囊的,但是却轻得恍若无物。
张绣此刻却有些皱眉,因为他已经有预感李儒要献给自己的奇物是什么了。
从李儒不止一次的言到西域、西域人,张绣此刻已经联想到了这两个锦囊中到底装的是什么,那双美轮美奂的玉璧为何在此物面前只能充当区区的见面礼层次的物品。
尽管心中有数,但是张绣还是打开了锦囊确认。打开的顺序自然是先打开那个鼓鼓囊囊的锦囊,伸手从中去掏里面的物体。
李儒一直紧盯着张绣的脸色尤其是眼睛不曾放过一丝变化,令李儒大感意外的是,张绣只不过在接过锦囊的那一瞬间有困惑之色,随后却是迅速恢复了清明。甚至将那锦囊里的物体掏出来的整个过程,脸色也是极其平常,如同见到了常物一般。
不得已,李儒只能硬着头皮开口道:“将军请细看,此物虽然与我们平素用来填充被褥枕头的木绵相似,但绝不是同物,而……”
“这是棉花。”张绣突然出言,打断了李儒的讲解。
李儒立马识相地闭嘴,虽然他并不清楚张绣所说的‘棉花’什么意思,但是却明白,张绣早已经看出了此物与平日里用的木绵的不同。
张绣手里拿的确实是一团棉花,一种后世很常见很普遍,但在东汉末年在中国却罕见的域外异物。
说完了话,张绣这才想起棉花这个学名在当下也不为人所用。事实上“棉”字这个字在宋朝之前并不存在,在这之前中国只有“绵”这个字,古人对于棉字的发明始于棉花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农作物之后。
而在明初朱元璋之前的数千年里,普通民众御寒的只有布衣,有钱有势的贵人御寒也不过是由动物毛皮制成的裘、袍,极为不便和有碍观瞻。在朝拜、祭礼或待客时还要罩上一件称为裼衣的外套,极为不便。
另外在这段时期,木绵是唯一的保暖材质。但是因为木绵纤维短细不能被纺织制衣且木棉树不便种植的缘故,稀少的木绵只能充作少数人填充被褥和枕头的材料。这一情况直到宋元明清时棉花得到广泛种植之后才得以改变。
“此物,是否名曰白叠子?”怕李儒过于怪异,张绣最后还是补充了一句。
棉花这个名称李儒确实没听过,但是白叠子这个称谓李儒却是听过的。事实上因为棉花是从阿拉伯和印度从西域传来的缘故,棉花有多种音译名,诸如白叠、白筑、白棵、钵吁、帛叠、白答这些都是棉花的现称。
不过给李儒一百个胆子李儒现在也不敢在张绣面前卖弄学识,末了只能“老老实实”回一句:“将军博学识广,此物的名称儒也未曾全记,将军既然一眼就称其为棉花,那它自然就一定是棉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