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张闿做下的另一大案,就还得提起袁术。因为在讨董战事中刻意保存实力并消耗其他镇诸侯兵马,所以在关东联军分道扬镳之后的初期,袁绍袁术两兄弟的实力可谓是关东诸侯中最强的。
而这两兄弟也都很有野心,一个在冀州行事并雄心勃勃野望河北之地,而另一个则离开四战之地南阳,东进汝南颍川欲想一统中原。并且这两人一开始也都发展的不错,袁绍不费吹灰之力拿下被誉为天下粮仓的冀州,而袁术也凭借着张勋纪灵等大将的鞍前马后的奋力拼搏以及家族的名声拿下了大半个豫州,雄视中原各州郡。
按理说,要是袁绍袁术两兄弟这时候精诚团结,南北呼应,再加上袁氏四世三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数年之间并吞整个关东之地都不是什么难事,可是偏偏老袁家祖训家规里面的“兄友弟恭”这一条到了袁绍袁术这一代便是被狗吃了,袁绍和袁术两个亲兄弟不仅没有相互照应共携前进,反而却是都在对方即将继续扩张势力的时候相互妒忌嫌隙起来,甚至各自拉拢了一票诸侯相互倾轧给对方下绊子捅黑刀起来!
尤其是袁术,在这场兄弟相争的闹戏中甚为积极活跃,拉拢了徐州牧陶谦、幽州公孙瓒以及公孙瓒任命的青州刺史田楷、兖州刺史单经等等来对付自己的长兄,反正只要是与袁绍交恶有利益冲突的,不管实力强弱距离远近,袁术一概拉拢组织了起来,甚至就连黑山军张燕和南匈奴于扶罗部袁术也是将其拉在了自己这边。
但是有时候人多不一定顶用,一群猪队友不如一个神队友,这句话在二袁相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相比袁术拥有一众人支持,袁绍却是只能是找自己的发小曹操联盟。曹操何许人也,袁氏两兄弟在他心里早已高低立判,更何况当时曹操才在兖州起势,不管怎么算都是应该帮长子袁绍而不是站在嫡子袁术那边。
二袁相争因为曹操的参与而注定了结果。匡亭一战,曹操追击六百余里,大败袁术、黑山军一部、南匈奴于扶罗的联军,将袁术支持的朝廷敕封兖州刺史金尚驱逐出境,巩固稳定了自己的地盘势力不说,还磨练铸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利器——虎豹骑。
这一战也逆转了中原的局势,汝南颍川黄巾军再起,袁术也无颜再见家乡父老,便是转向进军淮南,杀了扬州刺史陈温之后占据了寿春。
一开始占据了淮南的袁术也是缺兵少粮根基不稳的,于是在这个时候,袁术又盯上了邻近的膏腴之地——陈国和庐江郡。
在怎样兼并陈国和庐江的策略上,袁术听从了谋士的建议,都是拿粮草问题做文章。
乱世中最重要最需要的是人才,其次则是人口和粮食。粮食实乃一国之命脉,又岂有轻借之理?更何况袁术提出的粮草数额都是相当巨大的,陈王刘宠和时任陈国国相的骆俊以及庐江太守陆康都是不可能借出去的,这就给了袁术一个比较名正言顺的理由来对陈国和庐江下手。
当时袁术可是真真正正的缺粮,缺粮自然少兵,不可能同时应付两线作战。所以袁术最终对比较难啃的陆康发动了突袭战,而对自大的陈王刘宠和骆俊用了另一种方式。
所谓另一种方式,其实就是刺杀。关于刺杀刘宠和骆俊的人选,袁术在淮南上下搜罗了一圈,最终却是把目光放在了刚来投的张闿身上。
张闿虽然好财,但不贪。当时杀曹嵩的动机更大程度还是因为陶谦的背后指使,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张闿杀人劫财,而陶谦睁只眼闭只眼放走了张闿。
所以逃窜到淮南之后,张闿也是明白曹嵩的亿万家财自己一个人是独吞不下的,若是平分给手下的三四百兄弟,那更是会招致无妄之灾,与其如此,不如学曹嵩花钱捐官的作法,用这笔财宝的部分来给自己和众兄弟在淮南新主袁术手下谋个好差事。
张闿的想法实施的很顺利,袁术骄奢淫欲,有送上门来的珠宝财货岂有不笑纳之理。再有袁术和陶谦的关系还算亲密,大家都是和曹操不对付的一路人,而张闿乃是受了陶谦之命杀了曹嵩又投靠自己的,再想想匡亭自己被曹军骑兵追杀的狼狈惨状,更觉解气!
于是乎袁术便是明目张胆收了张闿为部下,随便封其做了一个裨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