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朝廷、灾民、商人三赢的局面,季清哲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信息传播和有效的动员,带来的切实利益。
原来报纸不光能用在官府消息传播上面,还能利用信息传播,为朝廷和百姓带来切实的利益啊!
他突然想到报纸才出来的时候,女帝看完后轻笑着说:
“当商人发现报纸上的广告效益之后,报纸才能真正的走近千家万户,为朝廷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
此时此刻,季清哲已经有了概念,该如何利用报纸‘广告’、信息传播,达到朝廷想要的目地。
因为从季相和霍非入蜀之后,受灾百姓得到照顾,而官府也答应他们。
会给他们重建家园,按户修宅子、分田地,家中有人在这次天灾中过世的,也会有补偿。
而失去家人,成为孤寡的,则能进民兵团,得到妥善的照顾。
龙游军施粥施粮,分发物资,搭帐篷,组织医师救治灾民。
就连尸体焚烧之后每一具的骨灰装一个坛子,然后建陵园葬在一起,从官府找到户籍簿,将过世的百姓名字刻上。
那些能行动的幸存者,每天都会到陵园的墓碑墙上找名字,找不到自己亲人的名字,便心存一份希望。
待找到熟悉的名字,则是痛苦嚎哭。
但苦难总会过去。
待龙游军将三县搜寻一遍,再也找不到一个幸存者,季清哲不得不宣布,救援正式结束。
接下来则是进行灾后重建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为天灾中过世的百姓举行一场祭奠。
祭奠日期定为正月二十八,提前登报,女帝亲自下旨,这一天为全国哀悼日。
举国同悲,为蜀中天灾中过世的百姓祭奠,为活下来的百姓祈福。
并写下‘万众一心’的牌匾送到蜀中,鼓励蜀中官府和百姓,团结一心,渡过难关。
同一天,季清哲当着万人的面审魏泉,在牢里关了多日的魏泉,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
此时他已无半点州牧大人的风采,垂垂老矣如一老叟,头发半白,面容枯槁。
混浊的眼睛艰难地转动着,他想看一看震后的蜀中,想看一看季清哲的处理方式跟他有什么不同?
凭什么他就该死?
然后他看到的是,百姓穿着暖和的新棉衣、伤口包扎着白棉布、孩童手里拿着干净的食物、老人被年轻人用轮椅推着……
虽然每个人都面露悲伤和愤怒,可他们不再是面如死灰,不再跟木头一样麻木,不再跟草芥烂泥一般,勉强算得上是活物。
怎么会这样?现在不应该是民变四起,尸横遍野吗?
这可不是千个万个灾民,而是几十万灾民啊!
季清哲竟然真的做到了,全面赈灾!
魏泉不甘心地想,是了,因为他是季相,所以朝廷才百般支持他赈灾,才会给那么多物资。
若是自己赈灾就不一样了,朝廷才不会给物资呢,就会让他自己出人力物力……
直到此刻,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哪里错了。
季清哲也没想让他意识到,他的存在价值,只有平民愤,和给别的官员一个警醒而已。
所以他当众宣读魏泉所犯之罪,贪没修护山道的银子、瞒灾不报、戕害民兵团、灾后不救援、激起民变后枉杀平民、欲杀钦差谋反……
每念一条,围观的百姓就声嘶力竭地痛骂。
特别是一开始从受灾县逃出来,却被州牧的府兵拦道,严禁他们离开。
导致他们无衣无食无药,许多人明明能活下来的。他们没死在天灾中,而是死在了魏泉的懒政之下。
若不是龙游军围着行刑台,这些百姓都恨不得冲过去,生啖了魏泉的肉!
特别是三个重灾县的百姓,他们记得去年民兵团长开心地跟他们说,一直以来每天下雨天,都会滑石泥的山林。
朝廷已经批了银子,修护山道。修好之后,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山体滑坡了。
百姓哪个兴奋啊,挨着那几个山的镇子,已经在拟壮劳力的名单,只要官府的人一来,他们就去干活。
可是左等右等,修护山道的官吏也没来,民兵团长去问了一次又一次,得到的结果都是再等等,时机未到。
而这一等,等来的就是这次地震,山崩地裂,三县被埋……
百姓这才知道,朝廷早就批了银子,是魏泉贪了这笔钱,护山道才一直没修的。
季清哲举起手中青铜天子剑,示意百姓安静,而后高声道:
“今吾奉女帝之命,代行帝旨。
斩魏泉于蜀,以祭亡灵!”
说完,季清哲拿着青铜剑一步步上前,在魏泉惊骇的目光中,一剑将其头颅砍下。
之后,魏泉麾下的贪官污吏,魏家青壮,以及参与贪污的官员,和与魏家一体的士族。
已经被一一拉到行斩台,当众诵读其罪状,之后砍头的砍头,进苦役队的进苦役队。
魏家及其所有犯罪的家族,家产抄没,用于受灾县城重建。其田产则分给受灾最严重的三县百姓。
翌日,蜀州牧魏泉被季相用天子剑斩杀的消息,就由报纸传遍全国。
朝堂上人人襟声,因为从未有过这样的事,钦差代帝王直接斩杀一位二品大员。
就算是帝王要杀一个二品官,也要经过三司会审啊!
百官中有人想抗议,开了这么一个头,以后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啊!
同时再次认识到,女帝行事,与正德帝是完全不同的。
这事若发生在正德帝年间,魏泉不会死,最多也就降职调到别处。
可在女帝手中,却是连面圣陈情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就被当着万民的面,杀了祭死亡的平民。
女帝嗜杀,再一次被百官私下提及,女帝不光杀敌人狠,杀士族狠,杀官员,一样狠啊!
也有人大赞女帝行事果断,这样的官员就该杀,哪里还能给他陈情的机会!
不把他千刀万剐就已经算是皇恩浩荡了。
毫不意外地,前者都是老臣,后者皆为女帝执政期间成长起来的新官员。
李凌薇见朝堂上百官不敢提蜀中之事,那便自己提及,正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