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社团就有很多人想要报名,只是随着假期的来临,林源只是让想要报名的人领了张表格回去。
上面也只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为什么,一个是怎么做。
你觉得自己成功吗?为什么?你觉得自己能够改变世界吗?怎么做?
当时有一百多人领走了表格,同时留下了联系方式。
一个年过完,林源询问了一下,继续愿意加入社团的,也就只剩下六十多个了。
有的人是当时看了电影,头脑一热就想加入社团,冷静期过后就后悔了,还有的人是觉得林源的问题太过傻逼,老子是想加入社团,你问老子想不想改变世界?
剩下来的人,就是真的很想加入社团了,或许是林源的电影拍进了他们的心里,又或是觉得自己的人生需要一些意义,总之,他们把表送到了林源的手里。
对于这些情况林源都看在眼里,不置可否。
或许对一些普通的社团而言,只需要爱好就可以了。
但是林源想要的不只是这样,他想要的是一个整合资源的平台,就如同日本的上层人物多半都是出自东京大学一样。
一个社团是需要精神引领的,这一点无数的前辈都证实了。
更何况,林源的社团是真的在带着社员去实践,去赚钱,这年头什么都是假的,钱才是真的。
我带你赚钱,你听我话,这要求,不过分吧?
就好像林源为主的公司一样,只要他能带着大家赚钱,他就是绝对的权威。
但是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大钱,单打独斗是万万不行的,必须得靠集体的力量,这就又回到了社团的作用。
所以说,学校的死亡诗社是用来整合资源,学校外的诗社公司是带着大家赚钱,让大家心甘情愿的聚集在一起。
光画大饼是走不长远的。
要给出切切实实的利益。
六十多人的表格,林源每一个都认真的看过去,上面除了一些基本信息,就是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去掉几个回答不认真的,还剩下五十多个。
林源超强的记忆力可以让他记住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信息。
还有每一个人的回答。
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中规中矩毫无新意,林源又剔除了一些回答太过规范的,就像是抄的标准答案一样。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果不是从心中真心渴望加入社团,那就不会得到林源的青睐。
其中又有几个人的回答让林源眼前一亮。
宋志宏,和林源一样在世纪初出生,过完年,也就是十九岁,川省人,表格上上写的自我介绍是他从小就学习绘画,声乐,钢琴,办过个人书画展览,跟随国家地理杂志去过西藏取景,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一个无比优秀的人才。
他的回答是:“他觉得自己是失败的,但是他父母是成功的,他不想改变世界,他只想改变自己。”
林源从他的言辞中看到了很多很多人的影子。
还有一个张亚伟,从小就喜欢摄影,拍的图片甚至在国际比赛上拿奖项,但是他父母不乐意,作为中产阶级,他父母唯一的愿望就是他可以在学校里从事工科职业,一路向上然后留校任教。
但是他不喜欢,他宁愿在冰天雪地里趴上十个小时只为拍上一张照片,也不愿意在酒桌上给一圈所谓的大佬敬酒。
还有蒋诗龄,一样的岁数,她没有直接回答林源的问题,而是写了她的故事,她的父母都是演员,还是那种一线的演员,钱财人脉样样不缺,所以她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跳舞,唱歌,演习,滑雪,高尔夫,一切的一切她都做的很棒。
上初中的时候她就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和一些大明星合作,甚至和世界级的大导演在舞台上谈笑风生。
这样的人生怎么看应该都没有遗憾了吧。
但是她在上大学的时候坚持自己的意愿,来到了这所学校,而不是像她父母期盼的一样去国外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