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日,上午十点整,gs行省……
假期通通结束了。
好吧,有的人他压根就没有假期,春节加班,上元加班。
数据收集进入了几乎收尾的阶段,但不是说他们有多快,有计算机程序帮他们分析,他们可能连敲键盘的时候都比较少,更多的是检查数据,防止计算机出错。
真正的工作应该是:布置传感器。
传感器不是他们制作的,但这不代表操作的技术水平会更差,传感器其实没那么高大上,说白了就是一些特定敏感材料加上接线罢了,所有数据都是电信号,电信号是由于电阻变化而变化的,制造传感器需要挑好材料,然后计算或测出不同的湿度、温度、压力、振动……会产生的电压或电流,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出的函数式输入芯片或者处理中心。
这样,每次压力或温度变化产生的电信号传递到处理中心,自动换成对应数据在显示屏显示。当然,可以不显示,由计算机收集后直接汇总出来,这样比单个数据更好更准确。
以上是制造。
布置也是有技术的。
在一个机械或者运动系统中,传感器布置在不同的地方会收集到不同的数据,但是有些地方的数据又不能直接反映系统特性和可靠性。
这对于外行来说无疑是选择难题。
我们需要收集一个齿轮组系统数据时不可能只在轴上布置传感器,齿盘和齿都需要,而且这种很会动的系统可不能有线连接传感器……
全部都布置又对吗?
也不是的,我们收集一个系统的可靠性数据时往往只在其危险部分布置——这里会涉及一个木桶短板问题,不多解释。
这时候,油多不坏菜是不适应于这里的。
如果强行在其它地方布置传感器,那么最后的数据肯定是不准确的,因为其它地方的各性能不可能比威险部分低,所以平均一下肯定会比实际临界值高。
这样,我们得到了一个偏高的预期,那么在后续实验中肯定以这个为标准,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预留一定安全区间,不会"猛踩油门"所以大概率也不会出大问题。不过,特定情况,比如:极限测试……
极有可能导致最后失败的就是这个,所以说布置有技术,他们需要找到一些特定的位置。
不过布置传感器不能由太多人进行,那样容易混乱,就像指挥大部队多线作战一样,容易造成"虚假的忙"中出错——这种情况可以借鉴边界递减效应,不过也不能完全借鉴,因为确实不排除有些人确实很会偷懒,这样就不符合理论条件了,比如:某某个组长的朋友或……
反正这些先撇开吧!
现在为了保证效率,减少布置人手,那么,多出来的人去哪里?
画图吧!画不完的结构优化图,虽然借助计算机画图不会"太"累,但工作时间一长也够呛,就像一直拿一个一斤的东西拿两个小时一样。
还多出来的人呢?嗐!哪里都有关系户嘛,那些审查数据是否出错的差事怎么样?计算机出错概率本来就非常低,而且即使审查出错也可以说眼花了,完全合情合理,最多批评一下,毕竟能在那么轻松的位置长期工作,不可能没点东西,只要不太过分,没人会自找麻烦。
"快收集完成了,我们不会失业吧?"秦岚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