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愣了一下,“三千祈愿灯,引发天地异象?”
“陛下是这么说的,具体如何,还得到京城了,才知道当时情况。”
魏公公把信件收起来,“小乡君,事不宜迟,你这边有什么要安排的,请尽快安排了,咱们明早出发。”
事关异象,他也不敢耽搁。
“那明早,我们在这里会合。”
明珠带着青杏离开驿站,上马车的时候,对青杏说,“你去找路女官,让她安排,我去趟镇衙。”
到了镇衙,门口的衙差立即行礼,“乡君安好!”
明珠踏入衙内,“宁镇长可在?”
“镇长去断桥那边了。”
“本乡君有要事与镇长相商,你立刻去断桥请镇长回来。”
“是。”
衙差得令,立即骑驴往断桥而去。
两刻钟后,宁镇长匆忙赶回,水都来不及喝便朝明珠而来。
“不知乡君有何要事?”
明珠没有啰嗦,“我明日跟魏公公上京。”
宁镇长愣了一下,“乡君这是要上京谢恩么?”
“是。”明珠看着宁镇长,“津西距离京城有万里之遥,坐马车日夜奔袭,最快也要半个月。
此番一去,估摸得两个月。
八月秋收之后,大家基本是外出打零工,镇长可有想过,如何在这期间增加农户的收入吗?”
“说来惭愧,最近都在忙水车之事,未曾细想这个问题。”宁镇长一脸愧色道。
“沈家的菘菜和卷蓝菜不错,镇衙可以鼓励百姓们种植,增加创收。”
明珠道,“种子由沈家出,镇衙代售,那时候,大家的猪应该出栏了,种子钱不是问题。”
“卷蓝菜是开春之后种,可会影响水稻种植?”毕竟,清明前后就要插秧了。
“不会。”明珠摇头,“元宵之前育苗,元宵过后便能移栽,三月初正好能卖。
这个时候,就要准备秧苗了,待卷蓝菜收割完毕,放水耙田,四月底或者五月初便能插秧。
比正常的迟了一个月,影响不大。”
提及这个,宁镇长便想到沈家的稻田,有一处貌似就是四月底插秧的。
“乡君,沈家四月底插秧的水稻,现在如何了?”
“一切正常。”明珠看着宁镇长,“镇长可抽空过去看看,毕竟眼见为实。”
宁镇长点点头。
“除此之后,我还要开通宜林方向的商路。”明珠神色严肃,“在我回来之前,还请镇长调解三里湾和横水寨之间的矛盾。”
“另外。”明珠指着舆图上的位置,“这七座荒山和这一片沙地,定为镇衙公田,里边的出产,可作为年末奖励。”
“荒山可种万牲草,伺养牛马猪鸡,这沙地……”
话未说完,意思却很明显。
毕竟,沙地漏水,留不住养分,而且容易旱,种不了东西。
“先安排人清理杂草,待我回来再做安排。”顿了顿,明珠又补充道,“津西作为封地,治理上便不能与往常一样。”
宁镇长等待下文。
“村长的地位可以提一提。”
“乡君是想……”
“自然是能者居之。”
宁镇长明白了。
地位抬高了,责任也就不一样了,所以村长之位,不能随便什么人都能做。
“我会留疾雪在津西,有事可飞鹰传信与我。”
明珠交代完事情,离开镇衙。
回到沈家的时候,家里的下人来回穿梭,很是忙碌。
“明珠,青杏说,你明早就要跟魏公公上京,这到底怎么回事?”
刚进家门,杨氏和江氏就迎了上来,就连沈青山也是很关心。
“可是要上京谢恩?”沈青山问道。
明珠点点头,“本来是不需要去的,毕竟路途遥远,是皇后娘娘想见一见我,便让我同魏公公一起回京,路上有个照应。”
“你跟皇后娘娘素不相识,娘娘怎么会想见你?”江氏一脸不解。
“可能是好奇吧。”明珠看着他们,“魏公公说,我以九岁之龄封爵,算是大庆第一人,娘娘想见见我,并不奇怪。”
“可是京城路途遥远,这一去怕是得好几个月。”杨氏担心的是这个。
之前,沈青山上京赶考,这一去便是大半年。
如今,孙女又要出门几个月,杨氏是很舍不得的。
“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怎么到了你这里,反倒是不乐意了?”沈青山说。
“什么机会不机会的,京城那是好玩的地方吗?”杨氏瞪眼,“你自己也说了,京城权贵遍地,万一明珠被欺负了怎么办?”
“这倒是。”沈青山看着明珠,“要不让你爹陪你一起?”
“家里要重建房子,又要搭建学堂,还有督促乡君府建造,爹爹抽得开身吗?”明珠反问。
“你一个人进京,我们也不放心啊。”江氏愁着脸道。
“娘亲,从获封之日起,我便是大庆的羲和乡君,肩上扛着津西的责任。
所以,你们不要再拿我当小孩看。”
“可你就是小孩啊!”江氏脱口而出。
“身份不同,所负担的也有所不同。”沈青山摸了摸明珠的头,“此去路遥,又是雨多的季节,路上时有滑坡,多带些人手吧。”
明珠知道,沈青山这是赞同并支持她的想法。
“爷爷放心,此去,我带了路女官,碧青和红英,还有护卫。”
“那两位嬷嬷呢,不带去吗?”杨氏问道。
“嬷嬷要留下来看管御赐之物,跟青杏一起打理卢竹花。”明珠道。
“明早就要走,时间很赶,有什么事,你先去忙吧。”沈青山道。
“那我先去忙了。”
明珠回了房间,正好看到路女官和红英在收拾衣物。
“乡君!”两人连忙行礼。
“衣物从简,其他的,你们照着这个单子准备。”明珠把清单递给路女官。
路女官看了之后,问道,“乡君,这么多车万牲草苗,恐怕会拉慢行程。”
“人先走,万牲草迟一些无妨。”
路女官听言,道,“那奴婢这便下去准备其他东西。”
明珠继续吩咐道,“红英,你去赵家请赵竹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