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卖的不错,八文钱一斤。
亩采摘量在两千斤左右,扣除种子、人工等费用,庄户转了不少钱。
交菜税的时候,大家交的情愿交的开心,毕竟一亩才交两百文,她们可是赚了十几二十两呢。
“种菜赚钱还得是城主呀,一个种一个准,咱们什么都不用操心,跟着种就成。”
“我今年不打算留种了,到了明年跟农桑铺子买,自己留的不好,不是不长就是虫害多,还是跟农桑铺买的好,有保障。”
“听农桑铺的说,今年培育了一批新的猪崽,我打算买两头试试,鸡崽也买几只,听说是专门下蛋的,我打算养一批,留给我儿媳做月子用。”
今年大丰收,不管是清寒瓜,还是其他菜品,都卖得不错。
沈家也赢来大订单,尤其是天青茶、鲜花酿、百花露这三样,已经运了一批到东昭西狄和连云国。
即将过年,大家都提前预定,生怕慢了赶不上,赵竹林和张量两人,经过几年的磨炼,能够独挡一面了。
如今两人都是大掌柜,各自管着铺子和运输队伍,算是得力骨干。
赵竹林和张量同年成亲,两人的儿子也是一前一后生的,两人的亲事都是杨氏帮忙牵的红线。
为了工作需要,也为了鼓励,明珠直接奖了两人一座院子。
成了亲,两人做事也比之前稳重多了。
转眼间,到了年底,羲和城的大街上,马车来来往往,不是运菜就是运猪仔鸡仔鸭仔,还有各种土仪,十分热络。
三里湾的码头,船只穿梭不断。
自从有了造船大师,发行官船运输之后,官船就没见停歇过,在上下游来回运作。
水上的运输,给了羲和城很大的支持力度,税收占了大半。
外地来羲和城进货,或者经过留宿的人也很多,码头的铺子每到过节便十分热闹。
年底了,大家忙着筹备年货,码头的船更是忙的不行,需要安排衙差去维持秩序。
沈家今年的收入比往年都要好,杨氏和江氏盘账的时候,嘴角一直上扬。
“娘,今年收益不错,在往年的基础上每人多发一个月的月钱,外加一套冬衣、三斤豆油如何?”
“可。”杨氏看着账本,“李老头和二狗爹那边,也送一些吧,虽然他们他在我们家做事了,也是邻居,尤其是李老头,年纪大了,孙子还要一边读书一边干活,不容易。”
“李文是读书苗子,二狗不是这个料,爹又娶了后娘,日子不比以前,好在他第勤奋,秀才有望。”
“虎子过了童生试,要是下次再不中秀才,赵猎户估计给他安排娶妻了。”
想起这些年,杨氏也是感慨颇深。
这些都是以前跟孙子一起调皮捣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自有了各自的路。
“他要是中了秀才,来书院做启蒙夫子也是可以的。”江氏道,“自从大郎中了状元,明珠封了郡君,很多人都来问拜师的事情,估计明年开春,会来很多人。”
“其他人的事,我不操心,我就操心明珠。”杨氏摸着乌黑的发鬓,“她及笈了,不知道怎么跟她开这个口。
当年她还小,我们还能说招婿上门的事,如今她是郡君,可能随意了,万一风声透出去,引来不安好心之人可不好。”
江氏看过话本子,也担心赘婿目的不纯。
“明珠这爵位,应该是不能承袭的。”
杨氏用看白痴的眼神看江氏,“你傻啊,凭明珠的本事,便是儿女不能承爵,也能走别的法子。
男方家族凭明珠这一层这关系,都不知道能沾到多少好处。”
“那如何是好?”
“明珠自己挣的爵我们本不该说什么,就怕男方生了二心,谋财害命,招婿上门的话,最好找个双亲亡故,族亲凋零的。”
江氏“……”
沈家这边操心明珠的婚事,南荣修这边也在跟元隆帝说自己的婚事。
“效仿高祖我不反对,那子嗣呢,你可曾想过?”